信仰成就伟大(4)

信仰成就伟大(4)

——马克思是如何工作的

摘要:马克思用实践的原则代替了思辨的原则。但实践活动的地点放在哪里?马克思摆脱了当时流行的本末倒置的哲学和国家理念的束缚,认识到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不能到“大厦之顶”去寻找,而应当走进“市民社会”,关注人的劳动生产。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翻开最新一版《共产党宣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不同时期特点和不同国情,为其在各国出版撰写的7篇序言。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两位伟人在近半个世纪里,不断向世人传达着他们的观点: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根据形势,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概括了两位伟人所秉持的理念。在他们看来,一套科学的理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同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长期低潮的考验。一系列实践上的“重创”导致科学社会主义备遭质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发表了1872年德文版序言,坚定地说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1848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以为“伟大的决战已经开始”“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但到了1895年,恩格斯则明白无误地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

就像在序言中所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对《宣言》的个别论点作了修改。这并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使自己的理论更加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继而引导后人正确理解《宣言》的应有之义。

“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主义,而要时刻与时代发展条件相结合。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正是由于马克思把自己学说的命运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确保了《共产党宣言》能够紧跟时代甚至引领时代,永不过时。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