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听“嫦娥之父”讲述中国人的探月之路(8)

摘要: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在这种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去探索几十万千米以外的月球呢?探月对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甚至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究竟有什么影响,能产生多大作用?本期报告中,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您或许能从中找到这些疑问的答案。

三、中国的探月梦

中国为探测月球准备了35年,直到1993年探测条件基本成熟,我们才向国家请示是否可以实施,国家同意先行论证。第一阶段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耗时两年;第二步论证发展战略及长远规划,花费两三年时间;第三阶段,论证技术要求是否都能满足,又需要研究两三年时间。再加上其他科研问题,前后我们一共论证了十年。

2004年1月23号,我国的探月计划第一次被批准了,当时申报的经费是14亿人民币。我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嫦娥工程”的情况。“嫦娥工程”不仅要建设与探月相关的全部基础设施,还要培养出一支工程队伍。截止目前,我们虽然发射了一百多个卫星,我们的宇航员也成功的飞上了太空,但我们始终没有摆脱地球的控制,一直是绕着地球转。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绝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嫦娥工程”是中国人第一次设想离开自己的摇篮,因此我们的设计特别小心谨慎。

最先发射的嫦娥一号是一个卫星,我们先让它环绕地球转上三圈,接着冲出地球奔向月球,直到它被月球“抓住”,最后再慢慢调整轨道。为什么要先发射卫星呢?卫星绕着月亮飞,月亮在里面转,一个月的时间它就绕着月球转了一圈,把整个月球包括正面和背面在内全都给探测了一遍。

那么如何监测“嫦娥”呢?我们已有的很多测控站,包括远望号测量船,都因为距离太过遥远的原因测不准“嫦娥”。为了更好的监测“嫦娥”,我们新建了两台射电望远镜,分别是昆明40米直径的和北京密云50米直径的,大概有六个篮球场那么大。再加上之前上海和乌鲁木齐已有的两台射电望远镜,四台射电望远镜在中国的国土上张开一张网,数据由38万公里外的嫦娥一号直接传送到昆明和北京,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准确的监测了。

作为我们国家对月球的首次探测,嫦娥一号有很多工作要做,有许多科学目标要达成,其中包括其他国家早已做过的工作。比如,一张地图,别人或许做过十几个版本了,但我们要争取做一张更精准的。还有其他国家没做过的工作,我们更要积极探索。本着这样的初衷和要求,嫦娥一号自发射开始一直在规规矩矩的执行使命,历时13天14个小时19分,行程206万公里到达月球,接着保持距月表200公里的高度绕着月球飞行,并打开相机拍照。照相机在同一个位置会拍三张照片,镜头分别朝前、朝下、朝后,在飞行过程中,三张照片会被衔接起来。为什么要这样拍呢?因为想得到立体的照片。人有两只眼睛,看东西是两个视角,组合起来看到的才是立体的画面,那么三个视角就更加全面立体了。凭借这个办法,我们得到了全世界最棒得月表地图。另外还有一台测高仪器,在飞行的过程中它每秒都会测量一次当时的高度,最终得到了两千多万个高程点。把高程点连接起来就成了立体图,我们据此做了很多张立体图。还有三台专门用来测成份的仪器,它们负责对月球土壤中的矿物、化学元素组成等进行分析,据此我们可以换算出土壤的厚度,氦-3含量的多少及分布情况。测算出的月球上的氦-3总含量大概是103-129万吨,如果能得到有效利用,真的能解决全人类未来上万年的能源需求。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