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画到了现在,已经变得黑乎乎的了。一般人在那张画面前看一眼就走了。我想大家也有去博物馆的经验,不要贪多,尽量只看一张,你看十分钟和看五秒钟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也问过我的学生们,我说怎么去研究一幅画呢?有的人说,研究骑在马上的人,他的身份是什么,为什么要把这个人画在上面,这个人是什么朝代的等。这样的研究当然很有价值,但是这样的研究只是一个中间层面的研究,是知识学的研究。在这之上还有更重要的层面,就是感知或者审美体验。我在博物馆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这张画是北宋的,好值钱呀,拿出去以后可以卖五个亿。还有就是这张画画的是什么,开始讲历史故事了。这样欣赏国画是没用的,这些和画本身的感知没关系。其实面对画的时候,最好是你和画面的直接面对。
还有一些人评价中国画的时候总说画的什么啊,看不懂。我要和这些人说,徐悲鸿、齐白石你们知道吧?民国时期厉害的画家不下一万人,但到现在你还知道几个?我说的是国画。再过一百年、五百年,还能留下几个?一百年能留下一两个就不错了。
现代中学教育中的语文解读模式是集中化、符号化,是一种典型的意义明确化的解读模式。我们习惯在读散文、小说的时候,要知道文章说了什么,而忽略了去感知整个文本的流畅以及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实整个文本的艺术魅力并不在于说了什么,而是在于怎么说的。绘画也是这样,关键在于怎么画的。
二、绘画中视直觉问题与感知体系的关系
我们以达·芬奇为例。这是他的自画像。
这是他的《岩间圣母》。
这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张画,叫《蒙娜丽莎》。
达·芬奇为什么能画出这么好的画?他画《蒙娜丽莎》到临死之前也没画完。达·芬奇在这个过程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并不是画画这件事。大家知道,达·芬奇有一封很著名的信,是写给米兰大公的,他说我既会造船又会造工程器械,我还会造像潜水艇一样的东西,我还会设计戏剧,我还会写剧本。如果这些才能你都不太喜欢的话,我还有一个小的才能,就是画画。他是佛罗伦萨人,在研究佛罗伦萨的山河地川变化的时候,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鲸鱼的骨架,他又得出一个结论,佛罗伦萨这片区域曾经是大海。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他对生命的源头特别感兴趣,所以他在不停地画蒙娜丽莎,他绝对不只是简单的在画一个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