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宾:看画与绘画——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图片与绘画的关系(3)

摘要:本期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礼宾由对图像式绘画的批判,转向对中国抽象绘画的深入发掘。从多个层面反思二元对立思维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期望以负责人、热忱的态度作为突破口,提高艺术家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语言的自主创新。

有个电影叫《富春山居图》。

4

《富春山居图》局部

其实《富春山居图》确有其画,它分成两段,一段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段在浙江省博物馆。为什么分成两段呢?这里有个历史故事,有个人叫吴洪裕,在临死之际,要烧《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焚以为殉”,给自己殉葬。吴死后,家人先烧了《千字文》,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画虽得救了,中间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这个人是元末明初著名画家,元四家之一,叫倪瓒。

5

倪瓒

这个人一辈子基本上就漂在太湖上,关于他有很多故事。传说他有洁癖,古代江苏这个地方富甲天下,仆人的挑水,他一般都喝前面一桶水,而把后面一桶水倒掉,因为他觉得脏。他还经常洗树,每天早上拿着水洗他院子里面的树,不能脏。所以,他画的画非常轻,笔墨极简、极淡。后代很多人都临摹他,但都临摹不像。

李成也是影响中国画的一位伟大画家,但到了南宋的时候,他的画已经非常少了,基本上找不到他的原迹。我是到了2013年左右才真正能进入北宋画的感知体系。当时有一个机缘,上海博物馆展出一批国画,其中有一张画比《读碑窠石图》还早,是五代时期董源的画,我上午在那张画前站了两个小时,下午又站了两个小时。当时有个国画专业的学生在那里临摹这张画,他边临摹我边看,画了四五个小时。在那四五个小时后,我觉得开始理解中国画所谓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感觉,画和人的身体之间是有感应关系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