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法

王兆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法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明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候,明确而不含糊地说道:“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对于“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和两个“没有变”与“最大实际”,我们应当深刻理解而绝不要误解从而导致实践上的误导。这涉及诸多方面,而弄清弄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摇不得也动摇不了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标志的重要一点,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初,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强调,他说:“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专心致志地、始终如一地干下去”,“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要“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党的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写进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更是旗帜鲜明地说道:“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以来直到党的十九大修订完善党章的时候,都毫不含糊地在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述中写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动摇不得也动摇不了的根本命题。清醒认识“动摇不得”和“动摇不了”的根由所在,就能抓住根本、把握方向,思想坚定,行动得力。

所谓动摇不得,是因为这是党和人民把握历史潮流作出的科学选择。这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找到并确立起来的。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命,因而是动摇不得的根本问题。

这是党带领人民坚持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而作出的科学选择。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为己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就是认定:物质财富的生产,从而形成一定的物质财富,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力的不断、持续的发展,就不能侈谈社会的其他进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一次又一次的再认识而达到的思想飞跃,是从全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当今中国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对人类文明昭示的方向和道路的尊重并为此付诸实践,是历史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对人类文明昭示的方向和道路的漠视、淡化乃至否定,是对人民的犯罪。

这是总结正反历史经验教训,认定的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基础。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步向工业文明进而向后工业文明现代化迈进,是不可更改的历史趋势,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进步。在取得民族独立而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之后,改变经济文化落后、总体处于农业文明的状况,是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搞工业化,实现向工业文明的攀升,存在着多种选择和先例。党领导中国人民从国内外的对比中,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从改革前后的对比中,深切地体会到: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才是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唯一的、科学的、正确的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因此,这也是保证全体人民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物质基础,更是当代世界条件下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