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北京文化研究的学术前沿与学术创新(3)

摘要:阎崇年先生围绕“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主题,从北京是中华文明五种文化的中心、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思考两个方面,论述了北京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阎崇年先生提出,学术的本质和学者的使命就是学术创新,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和全国文化中心,理应在学术创新方面走在前面。国家文化中心建设要有一流的学术人才队伍、一流的学术平台、一流的智库,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学术态度,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二是应有全国一流的学术队伍。我们的学术队伍要在学术实践中培养,要在学术实践中出成果。重在培养学术精神、学术使命、学术责任、学术担当。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当重新重视《礼记·曲礼》提出的两个“毋”:第一,“毋剿说”,就是不要揽取、不要抄袭;第二,“毋雷同”,不要雷同。学术成果主要有两端,一端是大众普及,一端是学术创新。前者主要看在大众中的普及和影响,后者主要看在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两者都重要,后者更重要。要出创新学术成果,以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的当代大势。

三是应有全国一流的学术成果,要学术创新,要“为往圣继绝学”。专家学者的天职和使命就是创新,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和灵魂。因此,学术成果管理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的当代大势。

四是应有全国一流的评价体系。学术成果既要有前瞻性,也要“回头看”。回头看已经评出的学术成果,回头看各奖项在北京、在全国、在世界领先的有几部,我们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重要高校,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图书馆里收藏的有几部。我们评奖的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引起了重视的有几部。闭门造车、自我欣赏,无益于学术发展、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学术评价管理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的当代大势。

我从事历史学研究六十年,但做得还很不够,应该继续努力。还是前贤说的有道理,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横渠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应当多一些公心,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工匠精神,少一些沽名钓誉;多一些一家之言,少一些雷同之作。我愿意做历史学的一名“工匠”。

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