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人艺

我爱北京人艺

摘要:在人艺工作的这些年,艺术家们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精神感动着我。往事像一幕幕电影在我脑海里回放,我的眼眶有点湿润。这里有我的汗水、我的奋斗,我深深地爱着人艺,我愿意为它奉献我的一

大家好,我叫王世武,是北京人艺的退休干部。今天,我跟大家讲讲我4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故事,特别是我在人艺工作的这20来年。

我是68届的初中毕业生,69年1月到革命老区延安插队。那时候那儿的条件特别艰苦:点个煤油灯吧买不着煤油;因为缺水衣服上长满了虱子;没有煤烧土炕,满炕的跳蚤;还没电。刚去的时候我水土不服,浑身都长了脓疱。您想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下地干了一天活儿,回来吃不饱,还躺在满是跳蚤的土炕上是什么滋味?我想家,也哭过,但我还是咬着牙坚持,没耽误过一天工。第二年,我申请转插到了山西忻州,跟我姐姐在一起,也离北京近点儿。虽然那儿的生活同样艰苦,但环境好,至少有水、有电。后来,又被调到了国营工厂。挣工资了,那更是享福了。我拿出在农村干活儿的精气神儿,不怕苦不怕累,收获了不少的先进奖励证书,还入了党。

1990年,我终于回到了北京,一个让我做梦都想不到的单位接收了我,那就是北京人艺。我不是演员,更不是编剧、导演,跟这个国家话剧顶级殿堂里的专业一点都不沾边,人家怎么就能要了我呢?院领导说:“因为你是党员,责任心强又懂专业,我们配电室正缺一个你这样的人。”

剧场以前夏季制冷是用深井水自喷降温的,为了节约用水,必须采取循环水制冷的模式。所以新安装了冷冻机组,但是这个机组启动电流大,总闸老是掉闸断电。真要在演出的时候断了电,那可是天大的事故啊?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多次跟生产厂家沟通,并研制出一套不间断启动电源装置,彻底解决了问题。

2002年,剧院50周年院庆,我们推出了学生公益专场的活动。凡是剧院的戏每部都要抽出一、两场作为学生的公益专场,以10元、20元、30元、40元的票价出售给学生。既能解决学生看戏难的问题,又能为话剧培养未来的观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公益活动,特别有意义,于是高兴地承担了这个工作。等真干起来,才发现这活儿可比在剧院辛苦多了。要前前后后地跑,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联系,到现在我们已经在首都20所大学建立了固定的售票点。

我们希望学生们喜欢上人艺的话剧,但也不能耽误他们的学习呀。于是就利用他们吃饭的时间,在食堂门口、操场或图书馆旁边售票。我记得有一次在清华大学卖《茶馆》的学生票,那天正赶上下雨,而且越下越大。“就这天儿,还会有人来买票吗?我还去吗?”我有点犹豫,“不行,说好了的事儿,不管人多人少我必须去,还不能迟到。”我拿上雨具坐上剧场售票车直奔清华大学。就在我进了校园隐隐约约能看见售票地点第11食堂的时候,就看见已经排了200多人的队伍,每个人都打着不同颜色的雨伞,像是一条五颜六色的长龙,那场面真让人感动。虽然,我们每次去学校卖票都很辛苦,冬天冷、夏天热,风吹日晒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对话剧的执着和热情,我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最后一次卖学生票是在首师大,那也是我在人艺工作的最后一天,因为我要正式退休了。那天回到人艺已经1点多了,我在食堂简单地吃了点儿饭,洗了个澡,拿起已经收拾好的书包走出了办公室。我走到剧场旁边传达室的时候,不由地停下了脚步,回头环视了一圈儿,心里骤然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和剧院同年同月生,都是1952年6月。在人艺工作的这些年,艺术家们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精神感动着我。往事像一幕幕电影在我脑海里回放,我的眼眶有点湿润。这里有我的汗水、我的奋斗,我深深地爱着人艺,我愿意为它奉献我的一切。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