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借阅证的变身

图书借阅证的变身

摘要:小小图书借阅证,不仅记录了借阅图书的信息,它还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繁荣发展的公共文化事业和普通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大家好,我叫杨素音,退休前一直在首都图书馆工作,今天,我想在这儿跟大家聊聊关于首图的往事。

人这一生啊,会有很多往事让你总也忘不了,特别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看见留存的一些老物件儿就会“触景生情”。这不前几天归置书柜的时候,就翻出了几张借书证,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40年前,自己还在上学的时候。

那时候我经常去学校图书馆看书,总是梦想着,要是有一张借阅证就好了,能把书借回家去看。

我的第一张图书借阅证是我父亲帮我办的。不知道他是用了什么‘魔法’,反正我当时拿到手里的那个高兴劲儿,真跟得到一个宝贝似的舍不得放下。

那时候要想办一张首都图书馆的借阅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到办证的日子,图书馆就排起了长龙,每次新增办的数儿一够,没办上的说什么也不管用了,只能等着下次再早点儿来排队。办证是这样,借阅更是如此。一到星期天,只要图书馆朱红色的大门一开,读者一溜烟儿的往阅览室跑,就为了抢个座儿。您可能会问了,抢什么座啊,把书借回家看多好啊?是啊,谁不愿意呀!可那时候是两种证,一种是借阅卡可以拿回家,一种是阅览卡只能在这儿看。而且,那会儿馆藏图书没有那么多,一种书也就两三本,不抢先就可能就借不着看不着了。

有了借阅卡以后,我就成了图书馆的忠实读者。不知是因为我酷爱图书,还是我跟图书馆有缘,1977年我来到了首都图书馆工作,一直干到退休。

您看我手上的这张借书证,是一位姓肖的读者留下的,上面有他的名字。他上大学和读研的时候经常到首图借书。刚接触这个读者,我就感觉他是一个自强好学,积极进取的好苗子。他来去匆匆,专借英语和法律方面的书。时间长熟悉了,我还会帮他借一些当时的热门书他借急需的书。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他文,知道他已经成为资深的法律专家,我想,在首图借书看书的经历,肯定为他现在的成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还记得北京日报曾登过我的一个豆腐块小文儿《与的哥对话》。说的是我打个面的去老首图,司机师傅问我:“您去哪儿?”“国子监街,雍和宫附近,”“哦,我知道那儿是有个首都图书馆吧?”“对,你知道那儿。”“知道,我还有那儿的借书证呢!”在和司机的闲聊中他还告诉我,他家在朝阳,也有朝阳区图书馆的借阅证,还经常带孩子去借书。他跟我说:“去图书馆多好啊,增长学问,提高修养,到了那儿才知道什么是知识的海洋。”当时我特别自豪,有感而发就写了这篇小文儿。

小小图书借阅证,不仅记录了借阅图书的信息,它还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繁荣发展的公共文化事业和普通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首都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记忆里,首图专门为少年儿童定制的读书活动是从1981年开始的。当年首图的少儿读者,现在早已是中年人了,当回忆起在首图借阅图书、参加读者活动的经历,谁都是滔滔不绝、留恋怀念啊!这些曾经的小读者,有的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图书借阅证和参加读书活动的奖状。现如今的首都图书馆,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借阅图书的需求,还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如:读者活动,讲座论坛,展览交流,文艺演出等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常态化。微信绑定读书卡,读者可直接阅读电子书刊和视频资料。图书馆功能在扩展在延伸,越来越多的读者(年轻人、老人、孩子、残疾人朋友)纷纷走进首都图书馆,品尝着获得知识的快乐和甜美。

现在您要是再办图书借阅证,到手里的已经是这样的磁卡了。你可不要小看这卡,这卡随时办理,拥有了这张卡,全市公共图书馆可以自由行走,通借通还,内存强大,使用起来简单便捷。

回忆过往,憧憬未来,当我摆弄着不同时期的借书证,小孙子手拿绿色首图少儿借阅一卡通,奶奶,咱们去图书馆吧,哦,又到了去首都图书馆看书的时间啦!

欢迎大家以后常来首图坐坐。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