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3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夜幕四合时,瑞金县安治乡(因毛泽覃1935年牺牲于此,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泽覃乡)一处偏远山村的废弃茅厕土坯墙边,有个年近六旬的老人挥锹刨土,不料土墙坍塌,她来不及躲避,摔进2米多深的坑里,一时动弹不得,大声呼救。幸亏有老乡经过,才把她救出来,紧急送到中央苏区红色医院时,已是深夜,她的女儿和女婿正在焦急等待。
这个老人名叫杨振德,她的女儿是邓颖超,女婿是周恩来。
杨振德是个很不平凡的女人,生下邓颖超没多久,丈夫就去世了,她靠行医、教书,一个人拉扯着孤女长大。邓颖超与周恩来结婚后,杨振德同他们住在一起,替女儿、女婿料理家务,送信放哨,并用行医的收入贴补家用。周恩来、邓颖超先后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后,杨振德随后也经过地下秘密交通线来到瑞金,并在红色医院当了一名医生。
好好当着医生,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刨茅厕土坯墙?
缺盐!
中央苏区没有盐吃,只能土法熬硝盐,取硝土作原料,熬制提炼食用硝盐。硝土哪里来?老屋墙上,地窖里面,甚至找棺材底下的泥,挖来煮出硝。这种土法熬制的硝盐又苦又涩,吃多了还有毒,但总比没有盐好。不过,即使是这种硝盐,也是极度缺乏的,周恩来因为长期缺盐,加上工作辛劳,身体状况很糟糕。
当时周恩来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军事和组织部门主要负责人、苏区党和军队掌舵人。邓颖超也在中央苏区担任要职。他假如要搞特权弄点盐,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周恩来坚持执行最低食盐定量标准,每人每月一律供应旧秤4两食盐,折合市秤才0.25斤。有一次他的警卫员瞒着他,在他的菜里多加了一点盐,周恩来知道后大发雷霆。1933年夏,杨振德出去挖硝土险遭不幸时,正逢中央苏区经济严重恶化,盐荒加剧,周恩来因为长期缺乏盐分,加上天热,晕倒了,当时他正骑马赶路,直接从马上掉下来,情形很危险。
杨振德急啊。她从硝盐厂打听到:只要能挖到20斤上等硝土,就可以换取二两硝盐。于是每天下班后,她习惯性地挑着担子带着锹四处转悠挖硝土,大家都在挖,她越走越远,终于找到了安治乡那个废弃多年的茅坑,茅坑墙上的土砖硝霜很浓,让她如获至宝……
周恩来一向孝敬岳母,但这一次等她伤愈后,他发了一通火,并把岳母辛苦换来的硝盐送给了中央红色医院。
今天读这段历史,怎不感慨那个年代的共产党人的品格、风骨与担当!
食盐供给,人人平等!毛泽东坚持每天食盐的最低标准,不多占一分,就像他在井冈山时,规定领导人晚上油灯可以用三根灯芯,这样灯会亮一些。但毛泽东坚持跟大家一样,只用一根灯芯。盐跟灯芯不一样,因为缺盐,毛泽东常常冒冷汗、脚发软。史载:有一次罗荣桓从前线带回两担优质海盐,分配给每位中央领导3小包,毛泽东三送三拒,在他的带动下,两担海盐全部送去了中央红色医院——当时药品奇缺,伤员只能用食盐水冲洗伤口。
当年中央苏区关于食盐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句话的版权属于谁?查阅史料,朱德与彭德怀都说过。其实,“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是当年中央苏区共产党员的共同价值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