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战略:传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文化强国战略:传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摘要: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开启了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必须瞄准新目标新任务,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华文化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依据

时代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标尺,是一个国家谋划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是我们从战略上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钥匙”。

大国崛起的战略支撑。“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16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演变史表明,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因素在发挥作用的同时,文化、观念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美国的世界地位,离不开美元和美军的支撑,也离不开美国文化的支撑。中国自古就是大国,既有以往的文化盛世,也有今天更多的文化诉求: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昌明是其精神品质;一个在近代遭受巨大屈辱的大国,恢复文化盛世是其历史夙愿;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文化繁荣是其内在要求;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现文明进步是其价值追求。

重塑世界文化格局的战略举措。21世纪以来,与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相一致,世界文化格局也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一方面,“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舆论的重心仍在西方。文化产业、国际传播能力的差距,使得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真实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对自身文化观念、文化制度和文化秩序的冲击和威胁。另一方面,“东升西降”的文化发展态势愈加明显。即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正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文化影响力则呈现上升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客观地讲,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做好这个工作,要靠战略谋划、政治运筹,重塑世界文化格局,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要义。党的十九大在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时,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突出强调了文化发展既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要义。当前,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展望未来30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建成之时,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必然更高、更多样化,而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奋斗目标,也将成为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要有人的全面发展。这都有赖于和要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

我国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相一致,人们的文化强国意识不断增强,文化强国的社会心理基础得到不断巩固。二是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推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门分设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专职负责协调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截至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100多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四是文化政策法规不断制定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编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颁布了多部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件,有利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法律政策制度环境正在形成。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其中文化产品出口总额97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2016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1万种,输出和引进品种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文化发展与世界文化强国相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要求相比,差距不小,挑战不少,还有许多亟须解决的矛盾问题。

一是大国文化心态尚未发育成熟。大国的文化心态应该是雍容自信、不卑不亢、开放宽容、温和理性地看待自己与世界。近代中国,曾饱受百年丧权辱国之痛;今日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曾经的屈辱和今日的成就,都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心中,以致于很容易以“自卑”和“自大”两种极端方式表现出来,从而缺乏以平常心看待世界的大国心态。相对于文化自信,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都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文化心态。文化自卑历来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产生的土壤,文化自负也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们既要克服文化自卑心态,更要克服文化自负心态。

二是文化创新力仍显不足。文化强国必然是文化创新大国。同建设文化强国、创新大国要求相比,我国文化创新创造力仍显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文化创新能力不足,会导致三个后果:第一,危及国家文化安全。作品的数量并不等于作品的质量,文化的平庸必然带来文化的危机,也根本抵挡不住西方的话语霸权。第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从而影响到决策者的决策水平。第三,无法真正建立起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由于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知识体系不健全,有时只能借用西方的知识体系来解释自己,用西方的话语来推广自己,结果事倍功半,无法达成预设目标和效果。

三是文化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 意识形态斗争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国崛起不仅是经济崛起、军事崛起,更意味着文化崛起、价值观崛起。西方大国为维护所谓“自身利益”和“普世价值”,会不断制造摩擦和进行较量。另一方面,复杂严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既为我们更好更快地推动文化发展提供了压力和动力,也为我们有效应对文化安全威胁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开启新时代文化强国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开启了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必须瞄准新目标新任务,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华文化建设新篇章。

一是全面实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内具有文化感召力、对外具有文化竞争力的强国,要在强化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强国,要在继续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共进的强国,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文化创造活力;是科技文化与学术文化共同繁荣的强国,在加强科技文化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领先世界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标准、学术话语;是古今中外文化互融互进的强国,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战略统筹,多方配合协调,多措发力并举,务求目标达成。

二是统筹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历史表明,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统筹,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对内,要从战略上谋划如何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世界文化发展史也表明,文化产业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上的争夺,更是对于一种新的战略资源的争夺,对一种新的战略市场的争夺,对国际文化主导权的争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文化产业视为支柱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并从战略上谋划如何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对外,要从战略上谋划如何将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转化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是密切关联的,但客观而言我们还不善于利用经济影响力提升文化影响力。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战略谋划,做到精准发力,推动和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关键是做好“分”“统”工作。所谓“分”,就是实现从现有的单纯依靠党委、政府管理文化的格局,向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共同参与文化治理的格局转变。所谓“统”,就是要推动从目前实行的分业“条块式”管理到系统管理的转变。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很先进的“理念”和很有效的“制度”,但在实施当中却总不那么灵光,被称为“理念挂空”和“制度失灵”。因此,提升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理念和制度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执行理念和制度的人。没有现代化的人,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治理水平。

四是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发展。提高国家文化创新能力,从内容上看,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积极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大力推进文艺创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坚持古为今用,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方法上看,要拓宽观察视角,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谋得实,思考人类和世界性问题,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见解,构建中国理论。要强化问题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善于发现和反思问题,这是文化创新发展的迫切任务。要坚持批评精神。没有批评批判,就没有思想的深刻。推动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批评精神,既要勇于自我批评,也要勇于对他人不同思想观念提出建设性批评。

(本文系国防大学国家发展战略教研室“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系列研究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家发展战略教研室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