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深化改革中丰富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

在持续深化改革中丰富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

摘要:我们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社会建设成就,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发展中大国,在整体上快速平稳地推进了现代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已成功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断创造和丰富着社会建设的鲜活经验,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突出成就

人口再分布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形态转变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基本面貌。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乡村社会曾经置身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大大提速,2017年城镇人口占比已经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58.5%。顺应城市化进程,我们不断优化城市结构,改进城市管理,完善城市服务,加强城市融合,在整体上维护了城市良好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了城市社会质量,激活了城市社会活力,丰富了城市发展内涵,大大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面貌。

实质性提升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按照现行农村扶贫标准,1978年中国农村有97.5%的贫困人口,而到2017年贫困率已经降到了3.1%。重要的还不仅仅是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从恩格尔系数看,197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是57.5%、67.7%,到2017年整体水平已经降到29.3%,达到联合国划分的富足标准。居民资产积累也在增多,抵御风险能力增强,仅居民住户存款总额就由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2.6万亿元。

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制度,防范和化解居民生产生活风险,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针对日益扩大的居民生老病死以及工伤、失业等风险,适应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需要,重构了原有“国家+单位(集体)”的安全保障体制,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协调发展,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在防范现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生活质量、保障经济增长并实现更高层次社会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社会建设的质量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创新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丰富社会服务内容,提升社会服务品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与机制,既保障社会运行基础秩序,又激发社会发展生机活力,是社会建设的底线要求。不断适应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针对大量“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口流动加速的实际情况,我们不断推进城乡基层社区建设,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专项治理相结合,提高了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二、推进社会建设的基本遵循与实践经验

我们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社会建设成就,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与机制,确保了党对社会建设事业的正确领导。我们立足国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持续推进社会建设提供了正确方向和不竭动力。

我们快速推进社会建设还源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了社会建设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不同内涵和重点,有效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不断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内涵,为持续推进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思想指南。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这是我们推进社会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发展就谈不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还是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要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更不是为了少数人利益的发展,而是要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始终为了人民利益,注重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建设,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落伍不冒进,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使得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

遵循社会运行规律,顺应社会变迁大势,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社会建设法治化,处理好改革与法治关系,为加强社会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不利于社会建设的各种观念、体制和机制,不断深化人口、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前瞻性,同时不断加强就业、劳动、教育、慈善以及各种人群权益保护等社会领域立法,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社会建设进程。

坚持人人有责、共建共治共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我们推进社会建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力量,还不足以更快速度、更高效率、更好质量地推进社会建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期望经济增长自动带来社会进步,往往也会落空;而将社会建设的责任完全推给社会组织与公众,将严重损失社会建设的资源与能力。所以,实际有效的社会建设与治理体制,必然是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和公众等所有社会主体围绕共同目标,依据法治原则,各显其长而又相互合作的体制;必然是重视保护和激发多主体积极性,特别是充分尊重基层社区和群众首创精神、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体制;必然是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体制。这些正是我们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之一。

三、在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中深化社会建设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是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持续快速推进社会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二是长期形成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以及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阶层之间的利益结构,增加了统筹与协调的难度;三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形成了对深化社会建设的新期待;四是社会结构变化和频繁的社会流动等,对创新方式方法,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五是信息技术深刻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交互影响,更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建设和治理的复杂性。

在新形势下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需要我们坚持被实践证明了的基本遵循和有效经验,同时也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深化系统性改革以持续推进社会建设。我们要紧紧扣住新时代新阶段的本质问题,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我们也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经济新活力,化解发展新风险,促进更好更快发展。要精准识别人民美好生活新刚需、新短板,进一步创新培育和激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体制与机制,推动社会建设社会化,扩大和完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给体系。进一步加快社会建设领域立法,推动社会建设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准确分析、预测和把握社会形势和需求变化,更加便捷地服务广大群众,实现社会建设和治理的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我们需要持续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研究和知识普及,着力培养社会建设人才,不断提升社会建设专业化水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深化社会建设,还要更加重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在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改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生活质量,让城市社会更美好的同时,更加重视推动乡村振兴,保护乡村社会的完整性和特色,使得乡村与城市如同并蒂莲花,相映成趣,而不是此消彼长、一枝独秀。二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创造和丰富社会建设中国经验的同时,更加重视研究、总结和借鉴社会建设普遍规律,探索中国经验的普遍意义,增进中国经验的可传播性、可接受性、可借鉴性,为世界上有需要的国家和人民提供推动和改进社会建设的借鉴选择,为我国更好参与全球社会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执笔: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