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 博物馆敞开了大门

40年 博物馆敞开了大门

摘要:我心中一直有个愿望: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博物馆的志愿者。因为志愿者能服务于社会、弥补博物馆人员短缺的不足,又能让自己获得展示的空间,学到很多知识,开阔眼界。经过考试,我正式成为北京市方志馆的讲解志愿者。

1

本文作者(右一)正在为观众讲解。

我小时候,父亲喜欢收藏,因此培养了我对文物的兴趣。那时候的很多博物馆根本不接待普通市民,教科书上讲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对我来讲只是书上一个模模糊糊的小插图。博物馆大多都是收费的,只有在一些特殊节日、纪念日,才会对特定群体免费。尽管如此,父母带我参观了大部分开放的博物馆。一个好奇的孩子,很快融入博物馆的文化氛围,有无数的为什么想知道,结果多半都会遇到管理员阿姨不耐烦的表情,记得那时候各行各业大抵都是如此。

1997年,改革开放将近20年,博物馆的管理理念开始转变。这一年里,多家博物馆在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免费接待参观游客;2008年,改革开放第30个年头,博物馆改革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30余家博物馆一改往常的高冷姿态,对观众免费开放。不仅如此,原来沉睡在仓库里的国宝级文物,也可以近距离观看了。

当然,博物馆在免费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比如收入减少,文物保护难度加大,讲解服务供不应求。但是,博物馆开放的步伐在困难中坚定前行,免费博物馆数量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志愿者群体逐渐走进博物馆,并在大众和博物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加快了博物馆走向社会的步伐。

我心中一直有个愿望: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博物馆的志愿者。因为志愿者能服务于社会、弥补博物馆人员短缺的不足,又能让自己获得展示的空间,学到很多知识,开阔眼界。经过考试,我正式成为北京市方志馆的讲解志愿者。北京市方志馆是以北京地方志书籍为依托,从自然、城市、建制、人口、经济等方面展示北京风采,介绍北京进步的特色博物馆。方志馆的来客虽然没有国博、故宫多,但是游客中不乏地理、历史、人文等各领域的专家,很多来北京观光的外地游客,也会慕名参观。

大运河水利工程临时展览期间,我接待了一位高大魁梧、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对大运河很感兴趣,我也尽自己所能,详细介绍了北京段大运河的发展历史,还补充了自己搜集的中国运河发展概况以及我从一位水利专家那里学到的水利建设知识。老人对讲解很满意,听得仔细,不时询问并拍照。这位老人主动介绍,他是个退休的公务员,一直奋战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我曾屡次到他所在的地方出差,对当地的发展有深切的感受,老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展望,也让我欢欣鼓舞。以前,我觉得改革开放离自己很远,现在我突然明白,改革开放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也在传播文化理念、宣传改革开放的成就。一个小时的讲解时间很快过去,我提议合影留念,老人欣然同意。这张照片我至今珍藏。

还有一次,一位地铁志愿者领来一位双目失明的大姐,要找首都图书馆志愿者之家。当时是午休时间,方志馆就在首图隔壁,我自告奋勇领路。开始时,我有点手足无措,生怕自己一不小心造成尴尬,很快,我发现自己多虑了。大姐能靠手杖上下滚梯,按照我引导的方向在人群中穿梭自如。大姐也是志愿者,她从很远的家中赶来,专为参加首图志愿者的朗诵活动。惊讶和佩服,让我不知说什么才好,我们博物馆志愿者当中,竟然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看不到脚下的大街小巷,内心里却有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看不到太阳,却能用声音把阳光洒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如果您走进北京市方志馆地情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突出圆柱体组成的地图,上面最耀眼的一颗星,就是首都北京。地图还标注了与北京同一纬度的国际大都市:东京、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寓意着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久弥新,正一步步向世界城市迈进。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改革让更多人由旁观者成为共同事业的参与者,开放让海内外朋友因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而紧紧相连。

本文作者今年50岁,北京市人,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方志馆讲解志愿者。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