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铸魂兴伟业(2)

立心铸魂兴伟业(2)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教育事业发展

摘要:一个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来振兴?一项开辟新时代篇章的事业,召唤什么样的人才来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走访学校、深入校园,细致聆听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期盼,深刻阐释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解。

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信中,他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信中,他希望青年一代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给全体在德留学人员的信中,他希望广大海外学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尺素传情,抒写报国之志。在习近平总书记鼓舞激励下,全国教育系统牢记使命,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履职尽责。

“有求胜的这种心态很好。但是不可能常胜,也不可能全胜。一个人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希望你们能集中自己的特长,在某一方面去集中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的讲话启发下,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把校训从“做最好的我”扩展为“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

“不追求大而全,各展其能、各尽其才,习总书记引导我们树立了新的人才观。”民族小学校长马万成说,“要告诉孩子们,每一个最好的我用自己最好的方面,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贡献我们的祖国。”

教育,不仅是匡正个体的标尺,更是奠基国家的坚石。所谓“立德”,就是要让学生有一颗中国心,这颗中国心里装着中国梦;所谓“树人”,就是要让学生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就人生的能力。

深邃的教育智慧,渗入点滴的教学实践,便会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在义务教育阶段,30年来,围绕育人改革要求,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的统编教材引人入胜;《中小学生守则》简洁明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广纳民意。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实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集成构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将创新创业实践和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把高校思政课搬进了田间地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18年发布的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96.2%的四年级学生和97.9%的八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7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也表明,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持续增强。92.6%的大学生赞同“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94.4%的大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今天的修枝固本,正是为了明天的繁茂兴旺。

“逐梦圆梦,生逢其时。”刘家玮说,“我会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为国家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