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的中秋月

宋词里的中秋月

摘要:一轮中秋月,悠悠千古情。宋词里的中秋之月既标示着独特的节日物候风貌,又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既渗透着深刻的节日民俗心理,也承载了古人对宇宙时空的思索和理解。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时转世迁,城市高楼林立,人们步履匆匆,月亮的清辉依旧透过各种间隙照耀这个世界,中秋夜晚,当你在某处街角驻足,抬头望向长空,或许也能看到那一轮明月,那一轮曾在宋词里散发皎皎光芒的中秋月。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夏官·大司马》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礼·春官·籥章》又云:“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据郑玄注,豳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用以迎寒暑之气的迎气歌,迎暑气于昼求诸阳,迎寒气于夜求诸阴。可知,中秋八月夜晚为迎寒气之阴,与仲春二月白天迎暑气之阳相对应。寒暑之气的象征为日与月。《周礼·春官·典瑞》载:“圭壁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陆德明释曰:“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朝日”是指春分时白天祭日,“秋分夕月”即指秋分时夜晚祭月。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但中秋节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世俗节日是比较晚的。根据梁代宗懔记述岁时的著作《荆楚岁时记》来看,南北朝时尚未形成中秋节。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记载:

中秋

文征明《吴山览胜图》,祝允明《中秋玩月诗》合卷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中秋节明显的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宋代中秋节更是文人的良辰佳节,他们于此时雅集宴饮,玩月赏月,赋诗作词。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在宋词中有充分表达,中秋节作词也成为重要的节日风俗活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

宋词里,中秋之月首先作为一种自然客观物象而出现,在词中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如李光《水调歌头》:“风定潮平如练,云散月明如昼,孤兴在扁舟。”向子諲《卜算子》:“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侯置《满江红》:“天阔江南,秋未老、空江澄碧。江外月、飞来千丈,水天同色。万屋覆银清不寐,一城踏雪寒无迹。”中秋夜晚,明月高悬,千里澄辉,万川映月,朦胧清静,尘世之喧嚣浮华都在天地间流泻的月光中荡涤澄清,“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人的内心也回到静谧平和的状态,“心与秋空一样清”,词人在皓皓月色中,在对自然的体味中悄然返入自我心灵世界,回归于一种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