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四十年(3)

摘要: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好地发挥文艺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坚持以市场为主配置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整个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文化领域也是按照计划的方式来配置文化资源。按照计划配置文化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国家组织文化产品生产,像电影、图书、电视剧、美术作品等,都是由国家财政拨付资金,同时国家成立专门的机构,让报社、出版社、电影公司来复核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二是国家负责文化产品的销售,就是这些文化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它的销售不是一个市场行为,是由国家专门组织特定的渠道来负责文化产品的销售,比如新华书店、电影发行公司等。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由国有单位来负责的。这样一种文化生产方式的好处是便于管理,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和政府在推动文化领域的改革中采取了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从原来的以计划为主配置文化资源转到了以市场为主配置文化资源,让文化产品自由流通,以满足市场需要。

我们现在来看看中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历史。早在1978年,当时《人民日报》等八家媒体联合向财政部提出申请,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原因是这些报纸起初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压力非常大,政府对媒体的支持相对来说也不能完全适应媒体的发展,一些权威媒体就开始申请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他们可以有权自由刊登广告,有权做一些市场化经营的事情。另外,我们往往把1979年广州开办音乐茶座作为我国文化市场乃至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起点。当时广州一家白云宾馆开办了一个收费音乐茶座,主要目的是为参加春秋两季广交会的外商服务,尤其是港商和台商。这件事情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是批评声音不断,因为茶座违反了当时在计划经济的两条纪律,一是音乐茶座是个文化活动,在以前只有文化单位才能够有权开办,宾馆是没有权利的。二是音乐茶座请了港台的歌星来唱歌并向观众收费,这个收费行为本身也引起了很大非议。1985年,上海开始出现了第一个盈利性舞厅,全国各地也都纷纷效仿,一夜之间,舞厅、卡拉OK厅、影视录像厅等遍布全国各地。当时文化部、国家工商局还曾经专门发文禁止盈利性舞会的开办,但随着整个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禁令也逐渐被打破。直到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文化市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电影领域也是一样,1985年,国内开始出现第一家民营电影公司,到1998年前后,现在非常有影响力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和光线传媒电影公司也已经开始创办。可见,从按计划配置文化资源转到按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允许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生产,能够激发出强大的文化创造活力。

除了媒体领域之外,艺术领域也是一样。原来我国的艺术家都是在国有院校培养,之后要么到高校当老师,要么到国有文化单位任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一批年轻人开始不满足于在国有文化单位任职,他们更期望做自由艺术家,于是相继出现了圆明园画家村、宋庄艺术区。而作为艺术区画廊的集聚地,北京798艺术区可以讲是最有名的,2003年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它原为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后来这个工厂代码就成了艺术区的名字。798艺术区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艺术区之一,拥有新潮、前卫、独创的当代艺术,是一个民间化的艺术展示空间,是北京一个重要的现代文化品牌,也是中国思想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现在,我国在全球各个艺术市场的交易份额已经超越美国,居于首位,这反映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国际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我国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有文化单位从性质上说,是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从职能来说,主要是为了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文化任务,而不是为市场提供文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囿于体制机制的束缚,他们却难有作为。前面已经讲到1978年《人民日报》等八家媒体开始联合向财政部申请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88年,文艺院团也开始实行以“双轨制”为核心的改革,国营院团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剧团演出。国有电影制片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到90年代完全推向了市场化。报纸在90年代也开始出现《都市报》,主要是为市民提供服务。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开始出现了卫视,特别是湖南卫视,这些节目主要是为了满足市民娱乐生活的需求。

进入21世纪,文化体制机制不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临的国际形势,2003年以后,我们开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管理、文化政策法规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完善。这场改革力度很大,我国在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确立了文化产品的两种属性,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原来我们只讲意识形态属性,不讲商品属性,或者说不重视商品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往往通过商品属性体现出来,文化产品商品属性的价值越突出,那么它的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才会越好。文化的功能也是一样的,原来我们更多地突出文化的教化功能,往往忽视文化的娱乐功能,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有娱乐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是最能够传达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我们还把国有文化单位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类。公益性文化事业会继续得到国家的支持,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主要传播与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另外一部分国有文化单位通过转企改制,成为经济性文化企业推向了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我们也提出来要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改革并不是否定我们过去所有的做法,其中三不变就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需要坚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党的喉舌性质不变,党管干部不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在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比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宣部组织开展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活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行人专程去调研了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这一家企业是国内出版行业的龙头企业,连续八年在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评估中位列第一,而且连续十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走出去的步伐非常的坚实,也广受关注。2014年,凤凰传媒收购了全世界最大的儿童图书出版商之一——美国出版国际有限公司的童书业务项目,组建了凤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创下了迄今为止中国出版业规模最大的一次跨国并购。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生产,推进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得中国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过去五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3%,几乎是GDP年均增速的两倍,文化产业在国家各个行业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