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宋洪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扶贫实践(3)

三、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

(一)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要求

1.任务目标。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

2.工作重点。“三区三州” 等深度贫困地区是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三区三州”指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

3.工作要求。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夯实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要合理确定脱贫时序,不搞层层加码,不赶时间进度、搞冲刺,不搞拖延耽误,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二)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政策措施

1.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攻坚,加快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工程。加快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深度贫困地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电网建设攻坚,实现农网动力电全覆盖。

第二,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全面实施“三区三州”健康扶贫攻坚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推动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第三,着力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中央财政进一步增加对深度贫困地区专项扶贫资金、教育医疗保障等转移支付,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规范扶贫领域融资,依法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投入。

2.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项目优先列入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贫产业园。

第二,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实施就业扶贫行动计划,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脱贫覆盖面。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服务力度,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和规范标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提高集中安置比例,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各项扶贫和保障措施。

第四,加强生态扶贫。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双赢。

第五,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

第六,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扶贫医疗救助。切实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负担,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患者,加大医疗救助和其他保障政策的帮扶力度。

第七,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的原则,结合各自实际推广简便易行的危房鉴定程序,规范对象认定程序,建立危房台账并实施精准管理,确保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

第八,强化综合保障性扶贫。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提供兜底保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由地方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继续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加快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设施。

第九,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纳入农村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

第十,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加强教育引导,开展扶志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

3.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快实施交通扶贫行动。在贫困地区加快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尽快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以示范县为载体,推进贫困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

第二,大力推进水利扶贫行动。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因地制宜加强供水工程建设与改造,到2020年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第三,大力实施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实施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大电网延伸覆盖至全部县城。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第四,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卫生厕所改造。

4.加强精准脱贫攻坚行动支撑保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坚持增加政府扶贫投入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重,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围绕现行脱贫目标,尽快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教育、医疗保障等转移支付支持力度。

第二,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加强扶贫再贷款使用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合规增加对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和贫困户生产经营的信贷投放。加强金融精准扶贫服务。

第三,加强土地政策支持。支持贫困地区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挖掘土地优化利用脱贫的潜力。贫困地区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审查批复。

第四,实施人才和科技扶贫计划。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扩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培养规模。

5.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把人才支持、市场对接、劳务协作、资金支持等作为协作重点,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贫困县全覆盖,并向贫困村延伸。

第二,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落实定点扶贫工作责任,把定点扶贫县脱贫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重点,出台具体帮扶措施。

第三,扎实做好军队帮扶工作。加强军地脱贫攻坚工作协调,驻地部队要积极承担帮扶任务,参与扶贫行动,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第四,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扶贫。落实国有企业精准扶贫责任,通过发展产业、对接市场、安置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

第五,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系列行动计划,支持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积极参与精准扶贫。

6.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强化扶贫信息的精准和共享。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剔除不合条件的人口,及时纳入符合条件但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确保应扶尽扶。

第二,健全贫困退出机制。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规范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组织实施工作。

第三,开展国家脱贫攻坚普查。2020年至2021年年初对脱贫摘帽县进行一次普查,全面了解贫困人口脱贫实现情况。

7.加强和改善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第二,压实中央部门扶贫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举措,实化细化三年行动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第三,完善脱贫攻坚考核监督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扶贫考核评估工作,充分体现省负总责原则,切实解决基层疲于迎评迎检问题。

第四,建强贫困村党组织。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全面强化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提升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

第五,培养锻炼过硬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把脱贫攻坚战场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强化基层帮扶力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高干部干事创业本领,培养了解国情和农村实际的干部队伍。

第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宣传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第七,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集中力量解决扶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不实等突出问题,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第八,做好脱贫攻坚风险防范工作。防范产业扶贫市场风险,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各地要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应对措施。防范扶贫小额贷款还贷风险,纠正户贷企用、违规用款等问题。

第九,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要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今天,我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扶贫实践与大家交流了三个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与成就,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三是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