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宋洪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扶贫实践

宋洪远 图片02

宋洪远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点此浏览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与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一阶段,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与此同时,在农村进行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这些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三个方面的渠道,将利益传递到贫困人口,使贫困农民得以脱贫致富,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

第三阶段: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

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在1997年至1999年这三年中,我国每年有8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年度数量最高水平。到2000年底,基本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提出的目标。

第四阶段: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在这一阶段,通过实施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又有了减少,贫困发生率也有了下降。

第五阶段: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也是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地艰苦奋斗,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中披露的数据,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37年间(1978-2015)总共减少了7.1亿。

第二,我国减贫工作的卓越成就推动了全球贫困人口的下降。联合国发表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中国在其中的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探索出“三轮驱动”的扶贫模式,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