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谈:新时代文化强国怎么建

智库专家谈:新时代文化强国怎么建

——2018珞珈智库论坛观点撷英

摘要:40年伟大实践,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蓄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盈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个发展中大国所应有的文化自信清晰彰显。

编者按:10月21日,光明日报携手武汉大学共同主办的2018珞珈智库论坛在武汉举行。本届论坛聚焦“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来自学界、政界、智库机构、传媒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新型智库建设深入研讨,广泛交流,激荡家国情怀,释放智慧火花。本版带您走进会场,共同聆听专家学者精彩观点。

【致辞与寄语】

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库力量 

沈壮海(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这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党和国家的重要形式。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国家软实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武汉大学提出并实施“珞珈智库锻造计划”,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自觉服务国家战略,构建“服务国家战略、对接部委需求、融入地方发展”的珞珈智库建设方略,形成“珞珈智库”立足湖北、聚焦中国、放眼世界的鲜明品牌特质,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贡献智库力量。

(记者王斯敏、张胜 通讯员金绍农整理) 

探寻新时代文化强国新路径 

陆先高(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伟大实践,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蓄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盈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个发展中大国所应有的文化自信清晰彰显。在通向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大量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大量的战略问题需要科学筹划,大量的应用实践问题需要提供真招实策。智库要深入研究文化强国的理念内涵、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等宏观问题,大处着眼、统观全局,为文化建设领域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战略推演、学术支撑;要精细研究文化强国的建设路径、操作方法、难点痛点等具体问题,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并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超前研判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最新态势与前沿问题,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信息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身体力行,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交往和公共外交能力,借助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共建平台等方式,让中华文化的魅力无远弗届、深入人心。

光明日报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优势、担当职责,与各界学者共建新型智库共同体、抒写中国智库家国情。

(记者王斯敏、张胜 通讯员金绍农整理) 

火热实践赋予社会主义文化更强生命力 

喻立平(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都离不开文化的强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必须面对和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开放品格,在世界文明中保持定力。我们相信,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中,中华文化有着足够的胸怀和智慧,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汲取养分,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必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守护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要关注和回应时代,更好地用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诠释时代发展,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去,在实践中推进文化强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本报记者王斯敏、张胜 通讯员金绍农整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