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重在坚持党的领导

改革重在坚持党的领导

核心阅读

改革启动于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这是总结改革历程之后得到的一个基本共识。回顾和展望中国改革之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最大特色和基本保障。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国奇迹,这其中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其中,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回顾和展望中国改革之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最大特色和基本保障。

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才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启动于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改革也是一场深刻革命,这是总结改革历程之后得到的一个基本共识。当代中国历史上的伟大革命,无不发动于中华民族存亡危急之际。改革也不例外。“文革”结束之初,中国不仅已经两次与世界现代化浪潮擦肩而过,还由于“四人帮”的破坏,经济比例严重失衡,农业和科技基础严重落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如果再不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社会主义事业岌岌可危。当时,中国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按照“文革”期间的思想路线办,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照搬到中国,全盘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三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站在“三岔路口”的中国何去何从,是党内外、国内外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事实证明,改革无愧于重大历史关头的伟大决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功赶上了二十世纪世界的发展潮流,免除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粉碎了自苏东剧变以来唱衰社会主义的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作出的正确抉择。

启动改革的理论基础源自于我们党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态度。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靠的是不拘泥于经院哲学的只言片语,而是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探索本国道路。改革也不例外。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对革命理论还有所涉及,在建设理论方面则有很大发展空间。前苏联领导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苏联模式,但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发现苏联模式的固有矛盾。正是在反思苏联模式弊端、探索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的过程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过一次次摸索,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简而言之,之所以能够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方法上源自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某种程度上指的是改革继承了革命理论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党的领导才确保了改革的不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

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有错必纠”的自省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有过教训。“左”的思想曾经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占了上风,急于求成的大干快上、单纯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权力过于集中的领导体制,都对经济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消除“左”的影响时,我们也是依靠党而不是脱离党,依靠中国共产党的自省精神,实事求是地承认过失和错误,并从经验教训中得出正确结论。改革启动后,所经之处也并非一片坦途。我们遭遇过经济过热、物价飞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手软、一手硬”、环境恶化、收入差距扩大等局面,发生过真理标准大讨论、改革姓“资”姓“社”大争论、股份制姓“公”姓“私”之争等思想交锋,改革进程充满了曲折性的一面。然而在一次次挫折、一轮轮争论过后,我们仍然是依靠党而不是脱离党,总结经验教训,肯定正确结论、纠正错误做法,相继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改革不仅没有倒退,反而朝着前进的方向更加坚定、更具信心、更有决心。因此,改革能够顺利发展,说到底也是因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才保证改革的性质和方向正确

改革的性质不能发生改变,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思考改革,考虑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改,而是“要不要”改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时,苏联模式作为唯一成形的社会主义模式,代表了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范本。然而苏联模式的弊端很快就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注意和反思。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基本矛盾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有不同意见。斯大林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基本矛盾,并断言苏联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对此,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只不过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调节去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和改革历程充分说明,毛泽东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改革经验的原初成果,是今后改革实践与经验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通过改革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那一部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完善。此后,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局部性的调整。所以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始终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了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的方向不能发生改变,改革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制度、体系所作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调整和改革。这里所说的“传统社会主义”,指的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基本描述、从苏联模式继承过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表现为经济上单一公有制、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改革的辩证关系,代表了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不能改”的根本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那部分生产关系这个“能改的”局部的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开辟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将改革推向纵深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改革最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40年的改革经验昭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启动和实施;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改革的历史进一步昭示,只有依靠党的领导,中国才能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既保证发展的方向,又实现发展的效果,取得国家的繁荣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和改革历程中贯彻始终的一个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必须要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一些腐朽思想毒害了党员队伍中的一部分人,奢侈享乐之风、贪污腐败之疾侵蚀着党的健康肌体,加上市场化转轨过程中权力参与资本运作,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威信。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领导制度改革,从严治党,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确保中国共产党永远是改革的主心骨。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着眼于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化党的组织机构,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践行“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上勇当先锋,在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上做好表率。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过硬的作风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合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升组织力,增强政治功能,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战斗堡垒。要自觉地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保持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和干事创业的责任感,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