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内在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已定。在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这“两翼”是在既有行政区划不变的条件下,重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并作为新的发展支点来撬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通过市委市政府搬迁,带动资源要素流动,促进产城融合。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空间格局调整,带动盘活京津冀东部地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增长极,带动通州区—通武廊(北三县)—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此,要研究推进身心宜居、产城融合、资环一体、资源整合、文化相契、区域联动六个主要领域的共生共轭发展。
身心宜居。为实现疏解带动40万人口到副中心工作、生活的预期,北京城市副中心需要建设宜居的环境和便捷的服务配套。当前,迫切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首批搬迁公务员是否留得住?高时间成本、长距离通勤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已经成为现实问题,需要重视、引导,并在现实层面逐步予以解决。
资环一体。依据《城市副中心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园林绿化空间布局。城市外围是一道由森林湿地公园组成的绿色休闲环,“水韵林海,蓝绿交织”。在潮白河西岸与河北北三县交界处建设宽100米以上、面积3万亩的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通州打造成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在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达到一流的绿色标准。
资源整合。探讨资源整合的思路和方式,以实现新城建设的根植性和发展性问题。资源整合包括两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通过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孵化三种思路提升新城建设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社会发展方面,通过公共服务提升和环境质量改善,促进民生生活改善。
产城融合。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有序协同。通过“拆笼腾地”“腾笼换鸟”,加快调整退出不符合新城功能定位的产业,这成为通州区的必然选择。具体包括调整退出中低端产业、整治工业大院,为城市副中心建设留足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要顺应产业集聚的要求,从副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出发,布局产业促进城市功能,“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文化相契。通州文化源远流长,主要包括运河文化(生态文化)、创意文化(艺术创作)和现代文化(休闲娱乐、环球影视)。首先要解决文化传承问题,既要体现北京特点,又要有通州的地方文化特色。其次是进行文化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对接,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通州现在的艺术品创作交易、出版发行、动漫网游、原创音乐、影视节目制作等文化产业已崭露头角,独树一帜。
区域联动。通过实现城市副中心与通州区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中心城区的错位发展,实现与雄安新区“一体两翼”的联动发展,促进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的“三统一”整合发展,由此带动京津冀东部地区的协同发展,把未来的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高端示范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