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如何实现“人—产—城”的共生共轭(3)

【2018-11】如何实现“人—产—城”的共生共轭(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理论与现实思考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北京城市副中心现在处于由规划向建设落实的转变阶段。北京市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抓手,从低端产业转移入手有序推进副中心建设与服务首都的平衡协调。通过城市副中心建设,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人—产—城”的高度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位作用,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副中心发展的未来取向。在城市副中心建设阶段,要有序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城市治理及其服务首都的平衡协调。

从思想上客观认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高标准要求与通州区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只有认清现实,才能在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谋篇布局阶段,在开始的顶层设计中就要充分考虑通州区的状况,而不是边规划边建设,或者边建设边规划。深刻理解“都”与“城”的概念,理解“副中心”与“通州区”的关系,让两者更好地融合。在建设和管理层面,尤其是在城市管理方面,要用“工匠精神”,如同绣花一样,静心雕刻这座历史新城。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规即将出台,民众对此期待很高,如何满足回应市委书记蔡奇提出的关于“便利性、宜居性、公正性、多样性、安全性”的标准和要求,关键还是要体现在具体规划的执行落地上。

从空间上彰显系统的开放性,奠定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与稳定运营的基础条件。在区域空间的多极耦合性上,主要需妥善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一主一副”的关系,副中心带动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是重要的空间节点,也将履行城市新中心的部分职能。二是处理好155平方公里与906平方公里的关系,即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通州区,二者如同鸡蛋黄和鸡蛋清本是一体。解决的突破点在于打造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特色小镇(如台湖、永顺、梨园特色小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京东部地区的关系。副中心的发展要统筹与周边邻区的共同发展,可通过建立快速便捷的网状交通体系,加强副中心与平谷、顺义、亦庄的联系,促进整个东部地区发展。四是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的关系。这是核心与外围、中心与腹地的一体化关系,将联合形成相对紧密型区域,在功能上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通勤密集的区域功能综合体,在形态上是通过便捷交通联系起来的多节点网络型区域综合体,在管理上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联合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及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交通、公共服务、产业等向北三县延伸布局。五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北京新的“一体两翼”,是相对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来说的“反磁力”中心,但这“两翼”一定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通过结构优化与功能整合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加强产业与功能区之间的衔接协调。注重产业生态化融合,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功能区整合,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促进社会服务体系的结构优化与功能整合,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的功能转变。

(本文是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大都市圈的发展与治理研究》(ZT2015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玉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何海岩,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博士)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