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在反贫困的最前线——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村党支部书记(5)

冲锋,在反贫困的最前线——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村党支部书记(5)

他们是带头人——播下一种信念、一份希望

“以前为什么穷,现在又为什么挣到钱了?”

今年惊蛰前后,记者来到甘肃省临洮县三益村。大田还没解冻,村民张爱梅正在大棚里采摘西葫芦。大棚所有权属村集体,收益归村民,但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听合作社的。

面对记者的问题,张爱梅认真地想了想说:“以前我种的菜只能卖两公里远。现在能卖几千公里,卖出好价钱。书记说我成为市场细胞了。”

张爱梅嘴里的“书记”叫龚志荣,是临洮县大庄村、站沟村、三益村的联合党支部书记,也是三益村的村主任。之前是一名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成功商人。

2014年清明节,龚志荣回村上坟。临走时,村民把车拦住了:“村子富不起来,想让你带一带,又怕亏了你的‘坛场’(方言,意思是事业、命运等)。”

一个月后,龚志荣带着1200多万元存款回来了。

在龚志荣看来,三益村有山有水,但远离市场。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教会村民如何走进市场。

回来不到半年,龚志荣在村后荒山上开发的千亩大棚、采摘园、观光果园、自行车赛道、亲子养殖场便具雏形。

2017年龚志荣成立村集体企业,下属净菜、旅游等多个子公司,村民全部变成股民和工人,像张爱梅这样的贫困户全部脱贫。

龚志荣教会了村民们,怎么建起自己的“坛场”!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实施,一场影响深远的乡村经济再造也悄然发生:

不少乡村干部有了职业经理人的味道,很多外出的村民返乡任职创业,大量村民在村里就成了打工一族,田园综合体不断出现……

沉睡多年的一个个贫困乡村犹如注入强心剂。

如今,曾经荒山遍野的贵州省石阡县大屯村,与周边6个村合种的上万亩苔茶,不仅让这里一年四季绿意盎然,更让村民收入一年间增长了30%。

这种改变,源自大屯村村支书周绍军。

“种茶不种粮食吃啥?”

周绍军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大家在荒山上种茶,改变单一的种植结构。

但对常年靠“种一亩水稻收一箩米”过日子的村民来讲,没想过也不敢想,没干过也不会干。

发动村里多位70多岁的老党员做群众工作,耐心做讲解,转变大家发展观念;邀请知名茶叶专家担任合作社技术总监,耐心指导茶农管护茶园;带着村民们申请QS(质量安全)认证,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边干边学,边学边教。

如今,大屯村的苔茶已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多地,还通过外贸企业,进入德国、日本、摩洛哥等国际市场。

“茶产业管护好,可以保证60年有钱赚,这是‘子孙产业’,抓好了世代不为吃饭忙!”周绍军常对村民这样说。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

脱贫攻坚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是“头雁”,不仅需要把村子内在发展基因,与外在发展机遇结合,让村民有“志向”,还需要激发出村民自主脱贫致富的热忱,让村民有“志气”。

2018年8月15日,在延期驻村工作1年后,宋鹏离开了甘肃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

在村民们看来,这位“臊子书记”,最大贡献不是带领村民挣了多少钱,也不是建立了一条完整的臊子面电商产业链,更重要的是,留下一种精神、一份希望。

第一次踏上陇原大地,宋鹏从兰州出发颠簸14个小时终于到了大寨村,迎接他的是光秃秃的大山和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面里的花椒太麻,麻得他的嘴失去感觉。

宋鹏整夜睡不着——怎么干、干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先要把村民的思想“搅”起来,让他们知道,除了种地,还有很多可以干的。

他决定拿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的“好手艺”土猪肉臊子做文章。

不出意外,村民没一个赞成的,怕亏。

宋鹏不着急,先是带着村民代表走遍天津、北京、西安、兰州等地的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到甘肃省轻工研究院踏访学技术;成立村办企业,建加工车间,组织村民技术劳力入股……

经过一年筹备,臊子加工厂拔地而起。2017年春节前夕,村代表在县电商年货节上推介臊子新产品。几十瓶臊子被抢购一空。

村民们信了!

臊子厂的员工不断增加,当初反对最激烈的村民现在成为臊子厂的主要技术骨干。

此后,罐罐酒、百花蜜等产品花样翻新,通过电商推广销售,村集体收入一年翻了三番。

3年过去,从前不吃麻辣的宋鹏,没有麻辣食不知味。

宋鹏走了,可敢想敢干、自力更生的精神写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留在村民心间。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