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文化逻辑(2)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纲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品性、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基石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文化逻辑。专家指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古代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的思想体现,是中国古代经济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变迁的直接反映。在社会化大生产及其运行机制、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科学技术、国际化全球化浪潮、现代思想方法等宏观大背景条件下,亟需社会经济管理在体制机制、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变革。

地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人类社会主要特征的自然前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主要研究地缘经济的学者,特别是法国年鉴学派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有一个“长时段”理论,他指出:“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长期不变或变化极其缓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这类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的和根本的作用。”所以地理和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甚至是首要的制约作用。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仿佛一个大的向心的圆圈。越是中心地区,越是中原地区,发展也越充分,自然也要求统一。为什么我们说像一个圆圈,甚至为什么叫封闭的地缘结构呢?

主要是因为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在黄河长江流域这样一块土地上,中原地区和世界边缘地区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结构。中原地区东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天然的屏障;西南是青藏高原,也是一个自然的屏障,很难逾越的;北面虽然地势相对比较平缓,但是气候比较寒冷,不适宜居住,而且跟游牧民族部落民族差异较大,也是一种自然的屏障。或因高山峡谷,或因气候,形成了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隔绝,所以,中原地区和周边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这种地缘结构决定了中国的生产方式——以自然经济为主。而自然经济的发展,又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保护。这种地缘环境,自然为农业发展,为家庭本位的建立,为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越是向中间地区越发达,周边地区越落后,长时间的形成了我们内向型的心理结构。我们是典型的内陆国家,大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我们内敛性的心理素质。中国这样一种地缘文化不仅作用于本土,而且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古代中国之所以能被周边国家供奉不绝,不但在于中国的强大,也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

第二个主要社会特征是小农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实际上是指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家庭成员自然分工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形式,是“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典型形态。因其经营规模非常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所以我们又称之为小农经济。

中国农业的历史悠久,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漫长的奴隶制时期,在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劳动上,基本上实行奴隶大生产,并采用两人协作的耦耕制。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特别是铁器农具和畜力的广泛使用,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生产也从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变,这样一种自给自足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开始得以确立。确立的标志就是商鞅变法。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