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文化逻辑(5)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纲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品性、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基石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文化逻辑。专家指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古代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的思想体现,是中国古代经济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变迁的直接反映。在社会化大生产及其运行机制、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科学技术、国际化全球化浪潮、现代思想方法等宏观大背景条件下,亟需社会经济管理在体制机制、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变革。

第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中国古代社会主张重义轻利,讨论利益、追求利益都是不被赞扬的,只有重视仁义才是应该崇尚的。当时孔子没有这么明确的言论,他说“罕言利”,不轻易谈论利益问题;同时谈利益问题的时候他有一句话叫“义以生利”,就是要用仁义道德来讨论和维护利益问题,所以他把利益问题也纳入到这样一个伦理范畴,纳入到道德评价范畴里面去。到了汉代,贾谊主张“以礼义治国”,“置天下于仁义礼乐”。《盐铁论》把重义轻利作为重要的价值准则和教条, “抑末利而开仁义”。不仅要重视农业,而且对农业以外的产业都要采取压抑态度。这样一种产业政策和当时的农业社会是有内在必然联系的。确实,在农业自然条件有限,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条件下,如果不充分保障在农业的足够投入,很难使农业生产得到保障。农业生产得不到保障,人们的衣食就不能够有基本的保障。所以必须要动员所有的资源来保护农业,维护农业,农业以外的产业不被看好。从客观形势来看,如果大家都去经商,农田撂荒,农田没有人经营,我们就没有基本的生产保障。所以两千年来我国主要的历史时段都采取了这样一个产业观和价值观,来维护小农经济的长期稳定。

第四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崇尚勤俭,鄙视奢侈。孔子有一句话:“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通“逊”)也,宁固。”就是说为了不要超越礼仪,我宁可勤俭,宁可喝凉水吃粗粮。孔子的观点在于要把节俭和维护礼制结合起来,他认为一切的核心就是围绕着伦理道德,特别是要把礼制的等级作为一个核心,不仅把利益,而且把节俭、消费也纳入到这样一个价值观念里面去,这是他的特点。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是理论观点的儒学化。

治理经济的自然秩序

第一,强调治理经济的自然秩序,与社会农业文明基础直接相关,甚至密切相关。只要是农业社会,那么它从理论上、观念上,更多的就是强调治理经济的自然秩序。所以“重农主义”一词的法文就是由两个希腊单词组成的,一个是“自然”,一个是“权力”,含有人类社会、人类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支配的意思。法国农业也比较发达,作为欧洲的传统农业国家,它有这样的思想也是非常正常的。

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在经济思想上强调治理经济,同时也要遵循自然秩序。中国人深信,人是在自然中演化和创生的,因而人属于自然,人的发展变化也和自然的变化原理完全吻合,即“天人合一”。因为农业经济服从自然规律,服从四时规律,所以人的社会活动也要遵从自然规律,所以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农业自然经济需要稳定,小农家庭和礼制社会需要等级秩序,这种稳定状态和等级制度就是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秩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