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强调治理经济的自然秩序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先礼后经,天下安而后有农。先礼之后讨论经济,天下安稳了,才有农业的繁荣昌盛,才有农业的丰收,不言利而利益自在。孔子当时是不言利,或者罕言利,但是不言利不是不追求利益,毕竟人还要活着,社会还要发展,需要农业基础,需要衣食住行,怎么办?利益是可以有,但是必须在服从礼制的等级条件下追求你的利益。所以要用仁心仁术、三纲五常来治理国家,这在汉代、唐代以至宋代都取得了历史的辉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看,在逻辑顺序上,往往是先有政局稳定,再有经济繁荣、农业丰收、文化昌盛。我举三个历史时段的典型案例。
第一个是汉代,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汉景帝的时候,还是在创业阶段,还在制度建设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经过几十年的社会调整,制度的调理,到了昭帝和宣帝才出现了文化的繁荣,才出现了社会的繁荣景象。
第二个是唐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中间也是有几十年的时间。唐朝开国时期,也是在调整理顺关系,调整制度,来维护社会稳定。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和努力,到了开元才出现了唐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第三个是清朝,从康熙开始,经过雍正,最后到乾隆出现繁盛。康熙和雍正时期都是在创业阶段:康熙主要是平定社会的动乱,维护整个新的王朝的统一;到了雍正时期,进行制度调整,使社会出现稳定的格局。最后到乾隆时期出现繁盛,达到鼎盛。
这三个历史时段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样一种治理秩序是有效的,而且只有这样一种顺序才能够取得文明的辉煌。
二是先义后利。先考虑仁义道德,再考虑利益问题。所以当时子贡向孔子问政,怎么治理国家,孔子说了一句话:“去兵,去食,民无信则不立。”军备、粮草、民心这三个哪个重要?孔子说,如果要去掉一个,首先要把军备去掉;如果再去掉一个,可以不要粮草,如果没有民心,如果没有信义,军备没有用,粮草也得不来。儒学在考虑经济利益时,不仅要把它放在仁政和社会安定之后,同时认为经济利益与道德理念、与仁义礼智信相比,是次要的。后世后人也一直在遵循这样的理念。
(三)经济思想的发展曲线
儒学产生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迄今还未发现一件论述经济问题的专书和专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特别是随着儒学主导地位的建立和巩固,这种作用尤其显著。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理念在经济思想中开始大行其道,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盐铁论》这本著作。《盐铁论》将经济思想中的“贵义贱利”“重本抑末”和“黜奢崇俭”三个观点完全儒学化了,从此成为正统经济思想的三个主要信条,从而也使这些观点教条化和保守化了。
到了清代,鸦片战争爆发,社会发展到了这样一个新的关节点。我们看张之洞的洋务运动。虽然张之洞是洋务大臣,但是他办洋务不忘“中体西用”,办洋务于兴儒并举,可谓一大悖论。为了“以正人心”,张之洞明确提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他在那个时期还在推崇三纲五常,用三纲五常的理念和规范来办洋务,不仅发展现代工商业,还想跟西方的列强来抗衡。
康有为也是如此,他是戊戌变法的主将,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提出了一系列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张。但康有为变法维新主张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依然要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其维新的权利,要依托孔子的思想精髓,证明自己是孔子道统的继承者,证明变法合于“圣道”。
张之洞和康有为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过程当中,还不忘兴儒,高举三纲五常的旗帜来兴办洋务,来和西方列强抗衡,来进行维新变法,这是一个中国近代特殊的现象。这是从思想曲线发展角度考虑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儒学的紧密联系,甚至是依赖关系,并且这种依赖关系不仅没有削弱,还在逐渐增强,这也是一种奇特的现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