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内生式扶贫工作创新机制初探

巴马内生式扶贫工作创新机制初探

原文刊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五期“精准扶贫专题”第40-45页。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 ,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2] ,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承诺。地处广西西北部的巴马既是自然景观雄浑秀丽、人文风土古朴神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又是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共存、个体贫困连片贫困同在的国家级贫困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论述科学指导下,新时代内生式扶贫的巴马实践,不仅逐步实现了人民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加速推进国定贫困县彻底摘帽,而且以“输血”式扶贫到“换血”式扶贫再到“造血”式扶贫的两次飞跃,为自治县永续发展和各族人民美好生活奠定物质基础;还将以脱贫攻坚的巴马经验,为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事业提供巴马智慧和巴马方案。加强对巴马内生式扶贫工作创新机制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认识理解脱贫攻坚的巴马实践和宣传推广精准扶贫的巴马经验。

1 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美丽农村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农村和谐稳定和社会全面进步。2016年巴马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12元,其中农村居民达6675元,高于以人均年收入为参照的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3] 在内生式扶贫工作中,巴马坚决不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着力于提高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始终“明确‘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进利益和保障权益问题”[4]102,积极探索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1.1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巴马紧紧抓住“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这两块金字招牌,面向市场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巴马从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习俗的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农业扶贫实施意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健全农业补贴政策法规等为抓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进而扶持贫困户发展香猪、有机富硒蔬菜和稻米等具有巴马特色的富民产业。

1.2 优化农民就业创业政策,推动就业结构变化

针对单一传统农业模式规模上不去、质量跟不上等多重困境,巴马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着眼,将“扶志”、“扶智”、“扶质”和“扶制”有机结合,通过农民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经营意识再造等方式,大力提升贫困人口的生产技能和竞争能力。此外,制定《巴马瑶族自治县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暂行办法》,有效打通就业创业政策优化的“最后一公里”,努力确保住房、生活、待遇等各项扶持政策执行落实,继续加大引进人才的政策力度,持续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

1.3 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增加财产性收入

各乡各村资源资产相对分散,仅靠单个乡单个村很难进行整合,影响了资源资产效益有效发挥。巴马构建“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脱贫产业模式,采取承包经营、统一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经营方式,把利用本地资源、引进外来资金和打造特色合作社统一起来,调动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创造性,建设小龙虾养殖基地、水生蔬菜种植基地、小谷鸡养殖基地、隆祥兔养殖基地等脱贫产业示范基地,确保贫困群众愿脱贫、敢脱贫、能脱贫、会脱贫。

1.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农村“五保”制度、农村救灾救济制度与扶贫开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农村居民生活、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巴马一是科学引导广大农民参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积极创建“健康+扶贫”工作机制,坚决斩断因地方病、常见病带来的“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返贫”的恶性循环;二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将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使其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三是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逐户摸排走访核实,确保应该保障的“一个都不能少”,不该保障的“一个都不能有”。

2 乡村高效治理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农村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乡村治理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式管理调控模式、新时期“大包干”式经营管理模式和新时代乡村社会综合治理模式三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5] 在内生式扶贫工作中,巴马将“三治”有机结合,努力确保乡村治理的高效运行,充分激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体系

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在于强化基层、夯实管理,因此必须积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有效覆盖,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内生式扶贫队伍。为确保精准扶贫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巴马主动在基层基础工作上做文章,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为关键,以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为职责,把乡村治理和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汇聚和整合乡村各类利益主体的诉求,在深度贫困村创新开展“认领式”扶贫,让领导班子向一线指挥,帮扶力量向一线下沉,乡镇力量向一线坚守,驻村干部向一线驻扎。

2.2 坚定自治目标,增强农民主体意识

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乡村自治旨在培养农民自力更生、主动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实现村事村议、村事村办、村事村管。巴马在给予贫困群众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动和组织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脱贫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巴马近年来大力开展精准帮扶“三方”(贫困户、脱贫户及帮扶联系人)见面活动,通过贫困户提出脱贫困难和问题、脱贫户讲述脱贫经历和体会、帮扶联系人解读脱贫政策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的创业创新热情,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2.3 强化法治保障,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乡村治理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维护权益、防范风险、化解矛盾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主张权利、解决纠纷必须置于法治框架之中,法治乡村建设必须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深入家庭、深入民心。为了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提高农村居民的法治素养,巴马紧扣“三八”妇女节、“6·26”禁毒日、“10·17”扶贫日、“12·4”宪法日、“12·11”自治区成立纪念日等各类特殊时间节点,结合“三下乡”活动集中开展法治宣传,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法律知识、培育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氛围。

2.4 牢固德治根基,建设安定有序和谐乡村

德治是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诠释着村事需要村民说事、议事、主事的朴素道理,注解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依靠一件一件小事去成就。巴马以好传统传承好民风,大力弘扬父慈子孝、勤俭持家、互帮互助等优秀道德传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美丽乡村焕发魅力和风采;借新乡贤发挥大作用,断是非曲直,聚民智民力,护公序良俗,引领农民诚待社会、友待他人、善待自然、提升自我;靠好榜样树立好标杆,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超越榜样的良好道德风尚。

3 产业转型升级机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和横向农业功能拓展两个维度,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依托,以市场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6] 在内生式扶贫工作中,巴马立足经济新常态环境,瞄准农业现代化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长动力接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1 加强政策经验宣传,落实完善相关政策

为提高社会农村产业融合认知的整体水平,催生农民投身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巴马深入贯彻国办发[2016]84号、国办发[2015]47号、国办发[2015]93号、桂政办发[2016]74号文件和河政办发[2018]18号等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文件,广泛宣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典型、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市)、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成功经验,大力保障国家及地区层面相关支持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全面惠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等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合理满足融合主体的政策需求。

3.2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巴马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种养传统、市场效益、产业特色、群众基础等因素,加快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强化农产品品质、品种、品牌建设,着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打造油茶、核桃、优质稻、猪、鸡、杂粮杂豆等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以巴马香猪为例,其既是久负盛名的优质农产品,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过去饲养规模很小,出栏率不高。近年来,巴马依托新型经营模式,组建原种香猪农牧公司,转变传统散户养殖方式,打造集原种保护、扩繁、规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香猪产业链。

3.3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产业利益共享

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中,巴马既注重帮助贫困户短期快脱贫,又力争保障贫困户长期不返贫;既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动力,又力争保障新型经营主体的资产收益;既注重夯实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又力争构建产业利益联结分享机制。巴马加快推进构树种植、六一电子厂、所略秋冬菜种植、那澜湾水果种植示范区等在建重点扶贫项目和即将启动的扶贫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切实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想法设法让农民参与生产、实现就业,通过边干边学来增强发展能力,稳步提高家庭收入。

3.4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走农产品生产加工与交通物流、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道路,催生体验农业、农商直供、共享农业、私人定制等大量农业新型业态,促进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从物质向精神文化功能拓展。巴马促进乡村新时代经济多元化,围绕大健康产业,突出长寿养生特色,挖掘农业多元价值,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展健康食品、天然饮用水、康养旅游、精品体育、特色医药等产业,推动加工业前延后伸,推进特色产业渗透到村、到户、到人。

4 互助帮扶发展机制

从宁德实践、闽宁模式到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7] 在内生式扶贫工作中,巴马借鉴中国特色互助帮扶实践经验,明确互助帮扶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学把握互助帮扶发展机制的实践规律,不断扩大互助帮扶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探索互助帮扶工作由临时性、阶段性向日常性、长效性转变的发展机制。

4.1资金互助帮扶,助力创业扶贫

发展普惠金融、增加金融供给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利于农村居民增收,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在资金互助帮扶工作中,巴马一是加强民间金融机构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合作,深化金融扶贫的产品数量和质量结构性改革,缓解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程序繁杂等问题;二是将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产业资金互助帮扶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增加资金互助帮扶有效供给,通过信用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户承包经营权入股。

4.2技术互助帮扶,支持产业扶贫

巴马技术互助帮扶工作不是简单套用传统技术支持引领的模板,也不是发达地区过往实践的再版,而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式技术互助帮扶发展机制的新版。围绕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巴马一是增强政府技术互助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从制度创新层面助推农产品“走出去”;二是加强与清华大学、深圳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合作,从知识创新层面提升科普技术服务能力;三是引进天津宝迪、华大基因、碧桂园集团等知名企业落户当地,从技术创新层面解决产业关键技术和产品营销模式等问题。

4.3对接互助帮扶,推进协同扶贫

对接互助帮扶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和广东省、自治区的部署安排,巴马大力实施区内外、县内外多种对接互助帮扶工作模式,其中较为亮眼的是2016年启动的深圳市大鹏新区和巴马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鹏新区坚持“真情、科学、持续”的对口支援工作方针,聚焦项目建设、结对共建、产业援巴、社会资助和人才培训,助力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积极推进巴马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与和谐稳定,对接互助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4.4人才互助帮扶,促进智力扶贫

没有农村生产、科技、管理和营销人才的支持,脱贫攻坚的完成、乡村振兴的实现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就难以持久。在人才互助帮扶工作中,巴马一是选准切入点,精心谋划参与自治区“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多工种技工岗前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二是抓住关键点,周密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工程,推荐高中、中专以上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到深圳技师学院免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等;三是立足落脚点,务实高效促进贫困人口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活跃在农业生产管理第一线。

5 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人类的产生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造就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我国当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很不充分,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等现象,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污水垃圾乱排乱放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内生式扶贫工作中,巴马准确把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8] 通过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逐步补齐农村生活品质短板,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合力构建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5.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思维更新变革

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实现自然价值与人类实践的高度统一,主张人与自然现代“和谐共生”辩证关系,积极扬弃了古代“顺从自然”依附关系和近代“征服自然”改造关系。针对经济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状况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产品需求,巴马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布置环保宣传栏、播放公益广告、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充分调动社会各行各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5.2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由于基础设施、地理环境、人力资本和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如何解决农业发展模式问题和促进农业发展良性循环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提出和推动正是对传统农业生产过分强调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的积极回应和努力探索。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巴马一是保持耕地资源数量的稳定,改善耕地土壤的质量,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推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

5.3发展农村绿色文化,构建农民绿色生活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思想到生态环保的绿色科技,从节能减排的绿色生产到低碳节约的绿色生活,绿色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在绿色生活引领工作中,巴马一是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礼仪、勤劳节俭等文明生活方式,营造“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良好氛围;二是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创建,落实文明村、文明户评选,教育引导农民改陋习、树新风;三是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选,弘扬严谨家风家教、传统中华礼仪、温暖亲情友情,组织家庭文明文化教育,引导农民理性消费、健康生活。

5.4加快生态修复治理,健全生态监管体制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开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们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在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中,巴马一方面不断增强定力、精准发力、加大合力,紧紧抓住石漠化治理、河域综合整治和土壤修复三大重点,持续抓好盘阳河、赐福湖、整体搬迁后的村屯和民宿地区四大片区的整治工作,努力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二是大力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监管体制机制,始终坚持查实情、报真数,坚决杜绝任何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全力抓好污染源普查、主要污染物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积极推进“五城同创”和“美丽巴马·幸福乡村”建设。

6 结语

脱贫攻坚的完成、乡村振兴的实现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完成脱贫攻坚是必要准备,实现乡村振兴是必然趋势,建设美丽乡村是强大动力。三者都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关系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新时代内生式扶贫的巴马实践,牢牢以产业振兴为基点、以人才振兴为支撑、以文化振兴为灵魂、以生态振兴为保障、以组织振兴为保证,把打通完成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打响实现乡村振兴的“揭幕战”和打好建设美丽乡村的“持久战”有机结合起来,必将谱写巴马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篇章,必将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0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求是,2015(21) :3-7.

[3]巴马瑶族自治县统计局. 2016年巴马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bama.gov.cn/index.php/cms/item-view-id-27552.html, 2017-10-10/2018-10-10.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1-28(01).

[7]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N].人民日报,2016-07-22(01).

[8]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1).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