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走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浅析(2)

奋力走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浅析(2)

摘要: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催生着新技术、新经济,将引发居住方式、出行方式、城市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设施体系、运行机制。新时代的新变化,对于城市发展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源自“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费多,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变得十分突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由盼“温饱”走向盼“环保”,由求“生存”走向求“生态”,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还有一方面,就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等挑战,全球范围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和推行“绿色新政”“绿色经济”“绿色增长”,并演化成为一场新的国际话语权的斗争。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和国际治理、全球博弈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成为衡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否全面、协调的重要内容。

基于对国际和国内大局的认知、对现实和未来态势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属性”,他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强调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断的首要内涵,就是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不可持续的物质财富增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更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性变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更加渴望蓝天、碧水、绿地和清新的空气,这些都给我们城市建设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康全面不全面,关键看生态环境是否改善。当前,我们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块最大短板,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获得感;必须从原有“地大物博”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清醒认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能源资源压力大、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基本国情,以长远的眼光审视和筹划当前城市发展;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路子,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就是要突出“延续文脉、记得住乡愁”的历史唯物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才能更好地砥砺前行。重视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根留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城市建设理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他申请专款修缮古建;在厦门工作时,他将鼓浪屿视为“国之瑰宝”来建设和保护;在浙江工作时,他特别重视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时,他着重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原则。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城市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烙印。这一系列延续至今的历史,形成一个文化脉络,记载着城市的兴衰,使城市成为一个历史产物。城市历史文化产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用这些凝聚着灿烂文化的历史去教育人、感染人、启迪人,对于激励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强化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21世纪的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环境的、科技的竞争。

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这方面,我们有探索与经验,也有深刻教训。历史上,我们前辈们就对城市建设、对空间秩序有着极为丰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认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评价,因为此中不仅有“钱塘自古繁华”的商业文明,更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是,今天我们一些城市在“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中,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丧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风貌而泯然众人。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不知不觉”,才会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无知无畏”,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糗事。如何让情感记忆穿越历史,成为城市的魂;如何让今天的城市风貌,给岁月以文明,这些,给我们城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高楼林立,而在于有文化、有精神、有品质。守护好“城市之魂”,关键是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文化遗产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我们去更好地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我们要在促进城市大发展的同时,必须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好,把历史街区保护好,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守护城市文化乡愁,守住城市滋养心灵之魂。

——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就是要恪守“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的科学经验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事实上,尊重规律、规划先行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他城市建设的思路中。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赴金华市调研时就谈到,“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建设中心城市,首先要编制好规划”。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就着重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调“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这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做好规划,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用愈加关键,无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深化改革创新的“主阵地”和国际竞争合作的“桥头堡”。当前,如何规划好城市发展,把城市的改革动能充分发掘出来,把城市的创新潜力有力激发起来,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插上持续翱翔的“双翼”,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然而现实中规划不科学的问题,规划失误、规划折腾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百米高楼建成仅16年就被爆拆,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使用不到10年便被扫入历史,类似的“短命建筑”,不少地方都出现过。据研究估测,“十二五”期间,每年“短命建筑”导致的浪费甚至高达4600亿元。而道路的“开膛破肚”,在许多城市也频频上演。这背后,既有我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也有规划设计与执行的不到位,还有在错误政绩观驱动之下,“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新区”的“规划换届”问题,长官意志代替严肃规划,导致蓝图落地变形走样。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城市密度高、正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国家来说,城市功能该怎样定位?空间布局如何才合理?产业园区与居民区如何和谐相处?城市的包容性与有限的承载量怎样匹配……这些都是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巨大挑战。

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城市发展与党和国家的使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难得历史机遇和诸多现实挑战,我们必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记“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的殷切嘱托,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发扬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划战线的优良作风,“干”字当头,“好”字当先,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这个时代之问。我们必须提高规划政治站位,自觉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城市发展问题,始终牢记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宜居之城,天蓝水清、绿色环绕的生态之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之城。我们必须尊重规划科学规律,遵循让人成为城市规划核心要素的规律,遵循把城市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的规律,遵循不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有足够历史耐心、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的规律,准确把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我们必须创新规划发展理念,树立“地下、地面、空中并重”的立体规划理念,坚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用更加理性的精神、更加科学的思维进行各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更好地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我们必须保持规划严肃性,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坚决杜绝“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的现象,让城市健康发展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撑。

(作者单位: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