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红楼梦》(12)

摘要:《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对佛、道、儒三大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熔炼,取其精华;对经书、诗词、曲赋等中国代表性经典文化作品进行了创新性演绎,创造性转化。《红楼梦》溉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本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节目,我们和王德岩老师一起,从习近平总书记与《红楼梦》之缘谈起,去探索中国文化中的“梦”与《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所以在《红楼梦》里,第五回借贾雨村之口为贾宝玉作了一个历史还原,追溯贾宝玉这一型人物的谱系与同道:历史上的那些逸士高人,如许由、陶潜、阮籍、嵇康;情痴情种,如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米南宫、倪云林;奇优名娼,如李龟年、卓文君、红拂、薛涛、朝云等,这些人既不是大奸大恶,也不是大圣大贤,但他们的事迹中无一例外都贯穿一个“真”字。他们都曾经在艰难中挣扎着活出一个自我来,尽管有人因此丢掉了性命,有人因此丢掉了江山,但千载之下,他们的形象仍是凛凛如生。我们可以在这个谱系中去看宝玉这个人物,去理解他以及一众女孩子的意义和魅力。

所以,实际上《红楼梦》是把生命还原到少年时代的“有情之天下”,是以少年的视角,写少年情怀。在大观园里其实有一个法则,就是“有情之天下”的法则,这是汤显祖所创立的一个传统。“有情之天下”是在前面看破了喧嚣的世间、虚假的追求之后,仍然守望纯真;在看破红尘之后,仍坚信有情有爱。而《红楼梦》则是一部守望真性情,守望真实生命的书。

(三)觉后的风光

《红楼梦》这种觉悟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什么色彩?第一,怀悲悯意。觉悟后的人,像佛一样,怀有悲悯之心。《红楼梦》的写作与其他很多写作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有一种觉悟后的悲悯。

为什么《红楼梦》里面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每一个都很生动,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因为作者没有脸谱化、概念化这些人物,对每个人都怀有悲悯之心,看到他们的艰难挣扎,哪怕是一些不算是很好的人,比如薛蟠。薛蟠在《红楼梦》里是一个很混帐的人,他打死人也不在乎,又抢了香菱。但是薛蟠之所以成了这个样子,是因为受到了不好的教育,父亲早死,家里有钱,母亲溺爱,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好的教育。薛蟠生命中最缺的就是得不到的东西。你要给他一个得不到的东西。

后来薛蟠看上了柳湘莲,想去调戏她,结果被柳湘莲暴打了一顿,这个暴打对于薛蟠来说就闪现出了生命的光华来,他后来跟柳湘莲成了朋友。在柳湘莲出家以后,只有他还留恋,只有他流露出真情。所以对薛蟠这样一个人,《红楼梦》充分体现了他生命背后的这种妄,这种盲目,这种可怜之处,把他给活化出来,而不是单纯的脸谱化。

从《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细节的刻画,比如赵姨娘、贾环、贾瑞,这样一些不可爱甚至我们定义为坏人的人物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可怜之处,看到他们在艰难中的挣扎,这是《红楼梦》所怀的一种悲悯之心。

 第二,作平等观。《红楼梦》中有一种很难得的平等观。举个例子来说,《红楼梦》很精彩的一个片段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以后什么都不认识,听到钟“当”一声响就吓了一跳,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以为是她亲家。但是《红楼梦》并没有止于这一点,它所说的不是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故事,作者在此也没有鄙视乡下人之意,而是在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盲点,在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的。比如后来贾宝玉到了乡下,看到各种农具啧啧称奇,觉得新鲜得很。乡下人有乡下人的无知,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盲点。 实际上在这里,对于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生命形态,《红楼梦》就做了一次平等观。在这种平等中,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缺憾。重点的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己的缺憾,而去补足、站稳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三,分千百心。用一人之手,写万人之心。《红楼梦》四百人栩栩如生,作者写粗俗的可以写得像薛蟠粗俗,写高雅的也可以写得像林黛玉那么高雅,有的雅得都有点强迫症,比如连林黛玉都看不上的妙玉,写到谁就变成谁。《红楼梦》的诗词并不是首首都好,但关键是让你感觉到那里面那个人物就是从那个时刻生出来的。这不仅在于作者有才华,也在于他佛菩萨的心肠,能够体悟到每个生命的独特之处。

 第四,惜当下之缘。觉悟之后就会珍惜当下之缘。一个人生命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过,把每一分钟当唯一的一分钟过,这就是历劫情缘。贾宝玉就是这样,很早就有人点化他,他是要回归到那个地方去的,因此他只是来历劫的。所以,即便是一天一秒的缘分,那都是很深的缘分。这就使生命中的每个阶段、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这就是生命之缘。

所以,贾宝玉经常感到非常悲凉,因为他对生命有一种觉悟,因此总要去感受他的当下之缘。第十五回秦可卿出殡的途中,暂借农家休息,宝玉遇到乡下姑娘二丫头,喝令他不要乱动纺车,还为他示范了一下纺线。这短暂的相处,宝玉就十分珍惜留恋。后来他们要走的时候,宝玉发现相送的人群中没有二丫头,不禁有一丝惆怅。等到坐上车,他看到二丫头抱着弟弟跟一群姑娘大说大笑地走了。这瞬间,他感到自己可能一辈子再也不会再见到二丫头,但是见到二丫头的缘分,他非常珍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