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国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之年。日前,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评选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体细胞克隆猕猴、引力常数G值的测量、悟空号科学卫星重要成果等入选。此外,还有一些成果如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解析钠通道精细结构等研究也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这个活动到今年已成功举办14届,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透过近年来的十大科学进展成果可以发现,我国基础研究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进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这些科学成果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从“十二五”初期2011年的411.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18亿元,年均增长15.3%。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全面均衡的学科体系。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第九年排在世界第2位。2018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材料学科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保持世界首位,化学、地学、数学、物理学等10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2位。

基础前沿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2013年以来,基础物理领域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取得了铁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原创性成果。此外,在量子、纳米、干细胞、脑图谱成像、人工生物合成、蛋白质等领域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突破。

基础研究的高水平团队不断涌现。基础研究领域涌现出高温超导、拓扑绝缘量子态、神经科学、脑成像、灵长类动物模型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克利夫兰奖、维加奖等一批国际重要科技奖项。2018年最新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我国入选482人次,比上年增长82%,位居世界第3位。

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设了5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推动学科发展、孕育重大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科技力量。“十二五”以来,我国新批准建设的科技基础设施,相当于此前建设的总和,投资额翻了两番,FAST、托卡马克、超强超短激光等一大批大科学装置成为“国之重器”,有力支撑了基础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墨子、悟空等系列科学卫星成功发射,野外台站、生物资源库馆、共享服务平台快速发展,为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提供了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基础研究突破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大大缩短。但总体上看,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研究亟待进一步加强。

2018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对新时代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着力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进一步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长期稳定支持青年科学家,创新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强化实验室原始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作者:叶玉江,系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