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电影摇篮”精神  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弘扬“电影摇篮”精神 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中央文史研究馆长春电影调研侧记

摘要:长春电影制片厂曾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同类型影片的“七个第一”,创作生产故事片1000多部,译制外国影片1000多部,向全国输送优秀电影人才2000多名,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五朵金花》《刘三姐》《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人到中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一部部新中国银幕经典历久弥新。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9年2月18日(正月十四)下午,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中央文史研究馆调研组来到新中国最早的电影制作基地——长春,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关于全面振兴东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电影摇篮’与东北振兴”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由冯远副馆长带队,馆员李前宽、程大利、梁晓声、陈平原,特约研究员刘谦,著名导演肖桂云等组成。

摇篮巡礼  征程回望

2019年2月19日一早,调研组一行来到赫赫有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郭沫若题写的厂名、巨型毛主席雕像、“工农兵”厂标,顿时唤起人们色彩斑斓的光影记忆。

在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文史研究馆、长影集团有关领导陪同下,调研组步入长影旧址博物馆。长影博物馆在老厂房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1945年,日本战败,我党接收满映,成立东北电影公司,标志着人民电影事业的正式开篇。1955年,东影更名为人们熟悉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一帧帧影像、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讲述着长影70多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创业发展史。长影曾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同类型影片的“七个第一”,创作生产故事片1000多部,译制外国影片1000多部,向全国输送优秀电影人才2000多名,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五朵金花》《刘三姐》《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人到中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一部部新中国银幕经典历久弥新。

看着一幅幅熟悉的电影海报,冯远副馆长非常感慨,他说:“我们都是看着长影的电影和译制片长大的,无数亲切鲜活的银幕形象、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和耳熟能详的电影音乐铭刻心底。70多年来,长影为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注入主旋律的正能量,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人们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其本身也是新中国文化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研课题负责人李前宽馆员谈起长影如数家珍。1964年,刚刚迈出校门的李前宽走进长影大院,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81年以来,李前宽与肖桂云这对影坛伉俪,联合执导了《佩剑将军》《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等多部经典影片。作为长影人,李前宽先生曾动情地说,长影诞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有着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书写了属于党和人民的时代荣耀与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在电影业蓬勃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长影继承发扬“电影摇篮”精神,做强主业的机遇已经到来。要用作品说话,重振长影雄风,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长影“小白楼”展厅吸引了梁晓声馆员的目光。看着老旧的木质办公桌、高高摞起的旧报纸、书柜内满满的剧本清样,他仿佛回到了35年前。1984年,梁晓声馆员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了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同年,长影将这部作品改编成同名电影,他第一次走进著名的“小白楼”。“小白楼”位于厂区东南角,现在看来显得有些冷清,但几十年前却名噪影坛,曾云集众多有名的剧作家、作曲家和词作家,见证了长影独立电影剧本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剧本和影视歌曲从“小白楼”的书桌案头,走进摄影棚,走上大银幕,走进人们心里。

小白楼

汇聚众智  把脉长影

北国春城,华灯初上。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之夜,关于长影创新发展的座谈会已进行了四个小时尚未结束。座谈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伟主持,调研组与吉林省文史研究馆、参事室、电影家协会、动画学院、长影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参加。

长影集团总经理李庆辉介绍了长影近年产业发展和主旋律影片拍摄的情况。他说,长影集团1999年组建成立,积极探索并实施主业创品牌、产业促发展的“两轮驱动”战略。在产业上,设立了长影电影频道,建设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把老厂区改造成电影博物馆、艺术影院、电影主题音乐厅等,在海南打造超大型电影产业园区。在电影主业上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主旋律题材创作上,《索道医生》《老阿姨》等多部影片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商业片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长影面临老厂退休人员补贴负担较重、国企经营机制制约、没有海外影片进口权、电影投资风险高、人才流失严重等困难,希望能够获得国家在资金投入、电影进口发行权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合理的电影投资容错机制。

吉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宋江波,希望国家对重点主旋律影片有幅度比较大的支持政策,对长影的红色文化进行抢救性地挖掘和保存。曾在长影工作的编剧王霆钧也提到抢救长影文史资料的紧迫性。吉林省政府原参事李铁建议使长影在东北文化产业发展、东北亚文化贸易上发挥领军作用。

李前宽馆员说,长影的“摇篮精神”是什么?就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今天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得多,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发扬“电影摇篮”精神,用好长影的金字招牌,挖掘历史积淀,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精品项目,拿好作品说话。主旋律作品是我们长影的看家本事,要抓一些有影响力的主旋律作品出来。这么大一个厂,一年没有十个、二十个片子撑着不成。要有排炮效应,拍电影也不可能百发百中。

梁晓声馆员对主旋律电影创作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说,不只长影,国有电影厂都很艰难。“主旋律”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仅限于英雄模范人物?如果这样就变成所谓的“绝主”了。今天,全世界都把电影定义为带有艺术特征的商品。我们也要有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电影概念,思维可以开阔一点。

陈平原馆员也认为对主旋律的理解应该拓宽,只要立场没问题就是“主旋律”。学者、科学家题材一般戏剧性不是很强,硬要把他拍成故事片,效果不会好。他批评电影大制作趋向像赌博,同时丢掉了先锋性、实验性,不符合艺术规律,建议长春设立小制作电影奖。他还提出通过走进课堂盘活老电影资源,委托高校文史专业整理长影档案资料等建议。

程大利馆员强调电影作为内容产业,前提是尊重电影艺术规律,根本上还是要把故事讲好,要有趣味,让人爱看。要解放思想,发掘人性美、能感动人就是正能量,不能表面化地图解形势、图解政策。要善于利用资源,比如建设博物馆、编辑老电影图文书等,有些老电影也是可以翻拍的。

肖桂云导演强调主旋律电影的艺术性问题。她说,有了艺术才有生命力,才会有人看,才能宣传出去。如果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完成任务来拍摄,一定是没有观众的。作为长影人,她激动地说:“长影这个阵地前人打下来不容易,如果丢失了,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刘谦特约研究员提出要抓住机遇,利用文化产业“口红效应”,振兴长影。建议拓宽长春电影产业链,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机制,设立长春电影发展基金,学习国际先进的电影经验等。

冯远副馆长总结指出,我们确实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回头路没有了,要解放思想,扬长避短,化解矛盾,迎接挑战,谋求发展。要用好长影这块金字招牌,挖掘长影历史文化资源。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正确把握主旋律题材创作,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就应该是主旋律。要有经营思路,要研究市场,精心策划本子,多渠道筹措资金,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要立足吉林,立足东北,还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打造东北亚艺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真心希望长影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