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殊方共享

一带一路 殊方共享

●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各国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一定会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

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帷幕,包括37位外方领导人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齐聚北京,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凝聚共识。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近六年来,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受到广泛关注,影响力日益扩大。近六年来,“丝路精神”光彩灼灼,在中国和丝路沿线各国的不断努力下,结出一串串芬芳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根植历史,面向未来。就在本届论坛举行之际,“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殊方”一词源出中国汉朝班固所著《西都赋》,意为远方异域。殊方共享,就是要让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之光。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共13个国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234件(套)展品。

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尔宾诺文化倒钩矛,到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帆船造型墨水台,从斯洛文尼亚国家博物馆藏巴洛克式圣物盒,到波兰国家博物馆藏中国风格的伊朗瓷盘,从拉脱维亚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中国文物——唐代的杯子,到阿曼苏丹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国烧造的苏哈尔之狮,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的琉璃杯,到千年沉船“黑石号”出水文物长沙窑花卉纹小盘,这些精美、瑰丽的文物背后,有文化的传播和互动,也有文化的吸纳和创新。从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中华文化对千里之外异域人文的影响,也能看到欧洲及中亚、西亚文化流入中国的例证,而且还有中国以外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反映了千年丝路上丰富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科技艺术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是“丝绸之路”将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在一起的坚实证明,体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认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发展离不开贸易沟通、思想沟通中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拓展。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而中国比大多数国家都更能未雨绸缪,更愿意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一带一路”的创想,正是为了造福天下的共同事业而提出的一个深度合作的黄金机遇。弗兰科潘在三四年前写下的话语,不断被现实所印证。几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参与各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其实,“殊方共享”这场大型丝路展,不但展出了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带一路”发展成果的一个侧影。近六年来,各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如,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形成了“丝路之旅”等文化交流品牌,与多国签订了文化遗产合作文件,等等。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为推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人类在新的高度上感应、融合、相通,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代科技为“丝路精神”注入崭新动力。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各国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一定会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我们眼前所见的这些文物,它们最初的主人,或许在漫漫黄沙中倾听过驼铃声声,或许在信风吹动的白帆下凝望过云卷云舒,他们一定未曾想见如今世界的巨变。同样,21世纪的我们,可能也想象不到地球遥远的模样。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把这条“丝绸之路”延伸到其他星球,甚至浩瀚宇宙的无穷深处,那将是更伟大的“殊方共享”,也将是人类更灿烂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