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的关系?

提问:周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而我们也一直提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的关系?

解答:王学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当今中国,正处于剧烈转型与诸多挑战的大时代,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个别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缺少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魂之定所、行之依归,其建设之成效,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究其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中庸》有云:“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德行如水,润物无声,千古不息,溯其源头,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的根脉与来源。从总体上把握,中华传统美德应涵括古代、近代的思想道德精髓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道德传统。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固本才能培元,温故方可知新。概而言之,中华传统美德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与转化提供了价值引领。基于此种判断,笔者不妨就在处理两者关系时经常遇到的三个问题略作引申探讨。

其一,在思路上,当循名责实,反本开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美德,经一番深入挖掘与阐发,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这要求我们首先当从传统中寻求资源,盘点家底,真正厘清传统美德的脉络与次序。比如辨析民本思想的源流变迁、德治主张的利弊得失等,再如遵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层面来考察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如何一一对应与契合。唯有依此思路,才能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由“照着讲”到“接着讲”的继承与超越,赋予其新的内涵与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于会通中西、因革损益的过程中建构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质、表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其二,在实操上,须说“道”做“道”,行胜于言。在传统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中,“道”是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指代终极真理。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的“道”,它源于且高于传统之道。有价值的东西总是某一情景中的一种行动,它包含着对行动的内在要求,即要求被完成,换言之,“道”不单是一种“说法”“讲法”,更是一种“做法”“活法”,不能仅停留在说不清“道”不明的阶段,更要说“道”做“道”。因此无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转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传统美德为何历经数千年依然保有旺盛活力,正因在“三落”“四化”方面确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其三,在心态上,应胸怀长远,事缓则圆。近代以来中国始终处于旷古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为了实现独立、富强、文明的愿景,一代代国人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然而,中华传统美德的转化与创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久工程。所以我们应将这两项重任视为一项福泽后世的“功绩”,而非扬名当代的“政绩”,谋定而动,久久为功。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不可能直接嫁接,也不可能完全延续;既要基于传统,又符合现代人类文明。价值观这棵大树得以参天入云,硕果累累,依靠的是默默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为其汲取无穷营养的传统美德。所以,立足现实、回归生活、兼容并蓄、综合创新,这恐怕是我们处理二者关系所应具备的态度与路径。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