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互鉴: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2)

互学互鉴: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2)

坚持各种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兼收并蓄、携手共进……这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有人总误认为中华民族历来闭关锁国,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孙中山先生早就指出:“开放主义,我中国古时已行之。”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总是以博大开放的胸襟采撷异域的文明之果,同时也把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不仅需要各个国家与各个民族代代相传,需要相互平等的交流,而且需要相互之间学习和借鉴,通过糅合产生自己新的文化和文明,从而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智慧保证。

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深化,不仅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文明与传统的鉴赏,更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和文明之精华的汲取。这就要求不同文化和文明都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勇气。同样,任何一种文化与文明,都不应凭借自己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优势,封锁其他人类文明精华的传播。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这是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世界不同文化和文明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东方四大发明的传播,近代西方文明赖以自豪的地理大发现和工业化进程将根本无从说起;资本主义文明没有过去奴隶制文明及封建制文明的传承和积累,同样只能是空中楼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制度、文化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也有不少是在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竞争、学习、借鉴中得来的。当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样是学习借鉴世界各种优秀文明的结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否则必然落后甚至挨打。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有所取舍,绝不能照抄照搬,否则最终同样会从根本上危及自己的生存。

坚持对本土文化和文明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做到固本守源

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化和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应首先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

文化和文明,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决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标尺。否则,便可能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所特意构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普世的文化和文明去顶礼膜拜,也会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向全世界推行的文化扩张视作是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文明”。其实,当今西方世界那些所谓的普世文明,说到底,是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对全世界实施文化侵蚀和统治的工具,并确实已转化成为发展中国家一些政界和文化界代表人物的思维定势。这种观念的侵蚀,让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产生一种“文化自卑感”,有意无意地对西方中心文化如痴如醉,而对本土文化却是苛求甚至鄙视有加。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们中国人应该倍加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理念,平等对待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十分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波澜壮阔,也曾跌宕起伏,但始终得以传承并正在展现新的风采。这也是我们为尊重和维护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和文明多样性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平语近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选自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要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选自2016年11月21日习近平在秘鲁国会的演讲

“‘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将继续担当文明沟通的使者,推动各种文明互学互鉴,让人类文明更加绚烂多彩……‘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选自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

“中国主张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各国齐心协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互学互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携手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选自2018年10月18日习近平向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的贺信

“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选自2018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要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

——选自2019年3月26日习近平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张悦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