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书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2)

共同书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2)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文明是多样的,也是有差异的。如同生命有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一样,文明也需要通过交流互鉴实现新陈代谢、不断发展。如果一种文明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习近平主席强调,“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类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一种文明只有在同其他文明对话中才能取长补短,只有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每一种文明体现的都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困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代表着人类前行的独特进路,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因此,不同文明之间具有强烈的互补性质,具有互学互鉴的内在要求,不应相互隔离、相互排斥。面对文明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进行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历史证明,任何用强力手段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只会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

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存是亚洲文明长期延续、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亚洲文明发展的一条基本历史经验。亚洲各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形成许多具有宝贵价值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虽然语言表述各不相同,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相近的,称之为亚洲人民共有的东方智慧。这些东方智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无穷魅力,是亚洲人民共同的思想财富,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发出耀眼光芒。

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习近平主席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有开展文明对话,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机,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包括思想文化在内的深层支撑。正是文明的多样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亚洲各种文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多姿多彩、欣欣向荣的文明大家庭。今天,亚洲文明成为亚洲人民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源泉、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维护和平的纽带。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聚一堂,这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存提供了一种新样板、新方向。

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各国人民的人心所向,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大背景下,“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沉渣泛起。有人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执意要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有人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拒绝平等对话,否认互利共赢,甚至打压其他文明。这些论调和做法都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得逞将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华文明一贯主张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

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开放体系,融汇了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其发展进步是与其他文明交汇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不是单调的,而是五彩斑斓的。中华文明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中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超越。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作为亚洲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文明的性质和担当,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深化交流互鉴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要自豪自信,不可妄自菲薄,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中华文明自立自存的基石。另一方面,我们要从长时段、大视野来思考和推进中华文明发展,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亚洲,更离不开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孤芳自赏,不是闭门造车,而要充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继续发挥在亚洲文明、世界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文明对话、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