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军:由古代皇帝治病联想到现代干事创业讲担当

于永军:由古代皇帝治病联想到现代干事创业讲担当

有资料表明,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短寿的皇帝很多,其中60岁及以上的30人,70岁以上的仅有武则天、李隆基等11人。

按说,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的封建制度下,皇帝掌握着天下资源,拥有着独享天下的医疗保健条件,长寿者应居多,却为何偏偏大都短寿?翻阅典籍发现,这当中除了遭人谋杀、生活无节制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与御医们不敢担当有关。

何出此言?有古籍为证。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是一部广搜博采的清代掌故遗闻,当中有则《太医院处方》这样记载:“太医院医官恭请圣脉,皆隔別分拟,而又不得大相歧异。医官患得罪,皆推一资格稍长者为首,凡用药之温凉攻补,皆此人手持钮珠某粒为记,各医生皆视为趋向。又所开之方,必须精求出处,故诸医拟方必用《医宗金鉴》,取不能批驳也。至次日复诊,照例不能复用旧方,又不得多改,惟酌改药两三味,方为合格。故复诊数次,即与初方宗旨,迥不同矣。”就这段记载,释其要意:给皇帝把脉之后,众医官各自默拟处方,既不可雷同,又不得有大的歧异,而且都要与奉“圣命”编写的医书相符。医官们害怕惹祸,便事先串通,届时由一人拿一串钮珠,捏到哪一颗,即表示用某味药,以求合于戒律。次日复诊,即不能再用旧方,但亦不能多改,只有约改两三味药,方为合格。经过如此这般多次复诊,处方完全改变了初始的宗旨。

事无专管,责无专人,名为共同负责,实则谁也不想担当,谁也不敢担责。这种情势下,生病的皇帝除了侥幸自己挣扎出命来之外,结果只能等死。这便是本则记载想让人知道而又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正是这种“众口一致”“相差无几”的治病方法,导致了皇帝尽管拥有着本该长寿的优裕条件,却促成了短寿的事实。说来让人难以置信,想想令人唏嘘感叹。

为皇帝治病的太医官们那般行事,其心态是一个“怕”字,怕独立主持医政,望、闻、问、切,处方拿药,出了差错担当不起,所以定要拉上一大堆人,既表示“群策群力”,“万分慎重”,又可以在出事后互相遮掩;就算较起真来,“法不责众”,也可以溜之乎也。而现代一些“太平官”们如此治事,骨子里也是一个“怕”字,怕具体负责,怕独立担责,怕留下痕迹,出了问题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便层层汇报请示,等靠“上级明示”,左盼右顾“他山之石”,拉上一堆人“群策群力”,云云,看起来,这是“讲求稳妥”,实则不愿担当。

古代医官为皇帝治病及其结局,是因为给皇帝治病一旦出了差错,除了个人掉脑袋,还可能被诛灭九族。医官们无法按医德行事,其情可悯。而现代一些“太平官”的治事方法,则是赏罚不明和庸人哲学的产物。根治之法,就是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武器,对“庸懒无为、效率低下、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的人和事,严格执行分工负责制,使事有专管,人有专责,赏必信,罚必行,叫那些只想持禄保位、不想承担责任的人无空子可钻。临收笔了,再就干事创业的评价体系说上几句。尽管这是个大课题,但关节点却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等认识“怪圈”眼下仍然在作祟,而“敢担当、勇作为”的积极性尚未切实得到有效保护。显然,我们需要在“有职必有责,有责就要敢担当,担当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上继续努力,唯有如此,那些“南郭先生”,那些成天混日子、无所事事“不撞钟和尚”,才能从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中悄悄溜走。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