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扬旗帜,凝心聚力铸国魂(2)

不忘初心扬旗帜,凝心聚力铸国魂(2)

2

不忘初心扬旗帜,凝心聚力铸国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厚植人民性、遵循规律性、凸显时代性,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厚植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遵循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文化建设“真诚服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教育引导人民”,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鲜明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充分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情怀。

第一,文化建设要真诚服务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邃的理论真谛,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为人民服务因而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导向。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以文化精品奉献人民,不断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文化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这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科学规律。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文化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从中汲取文化创作的宝贵灵感和丰富矿藏;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发扬伟大创造精神,奋力书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壮丽诗篇。

第三,文化建设要教育引导人民,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使命。“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新中国诞生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征程中始终坚持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把教育引导人民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赓续这一优良传统,担负起“聚民心”“育新人”的新时代使命。要把文化的发展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汇聚思想、凝聚共识、集聚力量,激发爱国激情,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社会新风尚,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培养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遵循规律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在继承、发展本民族文化,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抉择。

第一,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所孕育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刻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创造力,有力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禀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根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来源,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最强大的底气。“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不能数典忘祖、另起炉灶,也不能泥古不化、墨守成规,而是要“守正创新”,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在“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中彰显出其光耀千秋的恒久魅力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第二,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充分汲取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洗练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过程中始终以其强大的包容性不断汲取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这使得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在姹紫嫣红、各有千秋的世界文化百花园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同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避险误入“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话语陷阱,用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让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焕发出“跨越时空、跨越国度、跨越文明”的绚烂光彩。

三、凸显时代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洞察时代风云、反映时代精神、响应时代诉求、引领时代潮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诉求,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第一,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场域。文化软实力集中表现为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担负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新时代使命,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进而不断彰显出深厚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因其难以有效破解人类面临的诸多发展难题而难以继续维系,国际社会呼唤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方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下治理危机的出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景这边独好”形成鲜明对比,这为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解决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失语”“挨骂”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此情况下,我国要抓住时代契机,将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权优势。基于此,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担负起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大使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新时代气息的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现好“中国风貌”、阐发好“中国精神”,不断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 “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价值”、体现“中国担当”、展现“中国风范”,进而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的引领下,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奋力前进,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