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王克荣:一路关“艾”

最美奋斗者|王克荣:一路关“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有一个专门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服务的组织——红丝带之家,王克荣是一家之长。在这里,没人称呼她“王主任”,大家亲切地称呼她“王姐”,更年轻的则喊她“王阿姨”。他们说,王克荣给大家带来了家的感觉。

1

初次接触艾滋病患者,王克荣也心里犯怵。1997年,她所在病房开始收治艾滋病病人,“我们开始的时候也紧张,进病房做护理时,都要全副武装”。

当时,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有限,住院的病人很少有人探望。有一位女病人总喜欢靠在病房走廊的栏杆,往外张望。王克荣问她在看什么,病人说:“我想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来看我。”

后来,这位病人去世了。留下的一封遗书,除了感谢医护人员的照顾,还表达了捐献遗体的愿望。她希望通过医院的研究,能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希望。王克荣说,真正和他们接触,就不会只把他们看成一位艾滋病病人,他们是完整的人,有自己的希望和不舍,“看到他们的困难,不由自主地就想帮他们一把。”

一次活动中,一位患者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听了,随手就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吃了。患者惊呆了:“王姐,我们家里人都不敢这样!”

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是王克荣用行动向生命致敬。

与“艾”相伴,“王姐”的称呼越叫越响了。打开王克荣的微信,2721名好友中,艾滋病患者占到一半以上。她说,“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更换号码,就怕患者找不到我。”

2010年3月,艾滋病人小夏因一场车祸造成了股骨粉碎性骨折。小夏第一时间拨通了“王姐”的手机。

王克荣仔细询问了病情,经初步护理评估后,马上与医院联系。医院紧急成立专家救治小组,为小夏实施了手术。

出院前一天,小夏对王克荣说:“等我的腿完全康复后,我要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

医者仁心,王克荣用爱打动了越来越多和小夏一样的人。2005年1月6日,北京“红丝带之家”成立了,王克荣是当之无愧的“家长”。

越来越多善意的援手主动伸出。截至目前,这里的志愿者累计超过2万人,其中有大学生、专科护士以及20余名同伴教育员。一些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也成为志愿者。

与“艾”同行,王克荣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她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贝利·马丁奖”的护士,捧回过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过“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每年,她和同事们一起到学校、社区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受益人数高达5万余人,她的足迹遍及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万余人……她用爱点燃更多人对生命的希望。

最近几年,王克荣积极在全国推广艾滋病个案管理经验。过去,艾滋病患者确诊后要去疾控部门申请审批,再回到医院治疗,这个过程往往要花费一个半月时间;实现个案管理后,最快只要6天左右。

2

王克荣说,“爱是可以传递的。我们是医护人员,有责任让艾滋病患者感受到爱。”

责任编辑:李娇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