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亮丽风景线 绘就最大同心圆——新中国70年内蒙古跨越式发展纪略(3)

打造亮丽风景线 绘就最大同心圆——新中国70年内蒙古跨越式发展纪略(3)

从互不往来到守望相助 石榴籽般抱在一起

前不久,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呼和陶勒盖嘎查在发展党员时,蒙古族党员一致同意推荐一名汉族小伙。这个有120多户农牧民的嘎查,蒙古族占90%以上。

70岁的蒙古族老支书巴雅尔芒来说,汉族有手艺,会种地,蒙古族会养牛放羊,大家互相帮助,现在家家户户既会种地,又搞养殖。“谁能干选谁,从没有考虑过民族之别。”

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曾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和北方门户。20世纪40年代,党在城川镇一带进行过民族自治的实践。

“这里是蒙古族聚居地,当年受民族分隔和大汉族主义影响,蒙汉等民族互不往来,隔阂很深。”鄂托克前旗政协副主席于国强说,党在这里领导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蒙民自治区,促进了民

族交流,改善了民族关系,此后民族团结日益成为动人的风景,民族间守望相助成为共同维护的

传统。

4

确实,新中国的成立,打破了千百年来民族隔阂和民族不平等,在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大草原人畜两旺,生机勃勃。

这些广为流传的“一家亲”故事令人感动:为建设包钢,白云鄂博的蒙古族群众让出敖包圣山;为发展航天事业,额济纳旗的蒙古族牧民三迁家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遭遇饥荒时,蒙古族牧民敞开胸怀接纳来自南方的3000多名孤儿,用自己舍不得喝的牛奶、米粥喂养他们长大成人;连续为蒙古族妇女接生,汉族女医生李敬秋累倒在产房里;西乌珠穆沁旗汉族牧民王贵海把贫困蒙古族牧民接到家里帮助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各民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民族团结促大发展。全区人均GDP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20元增加到68302元,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13803元。“拧成一股绳,我们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蒙古族人口最多的通辽市委书记李杰翔说。

民族团结促大进步。如今,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比例均超过其人口比例;如果想看蒙中医,85%以上的苏木乡镇和社区服务中心都能满足。

民族团结促大保护。200多部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呼麦等44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

和衷共济70载,而今扬帆再起航。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500多万草原儿女紧密团结,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责任编辑:李娇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