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如何让“工业4.0”落地生根的

德国是如何让“工业4.0”落地生根的

德国“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是德国高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国引领新的产业变革的关键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为了让这一战略计划落地落实,2015年,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发起“‘工业4.0’:从科研到企业落地”计划,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工业4.0”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有效推动了德国“工业4.0”战略实施。

关注数字融合,探索产业升级。数字化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条件。只有数字化进程得到推进,未来生产网络才能得以建立。德国“工业4.0”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来改变当前的工业生产与服务模式,既能使生产和交付更加灵活,又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人才结构。德国企业善于紧跟新技术,通过对新技术新趋势的跟进,确定下一步产品方向,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由此发展出大量中小企业“隐形冠军”。这些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知识和技术转化机制,加速创新成果的商业化。通过广泛应用嵌入式软件,使产品具有记忆、感知、计算等功能。通过产品的智能化,大幅度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互联网掌握已售产品在客户的运行状态,帮助客户更好地运用产品,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并进行预防性维护。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采集产品运行过程的大数据,辅助产品进行进一步升级换代、新产品开发,以及其他市场经营行为的决策。这就启示我们,在传统工业企业升级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得和利用信息,科学决策,应用智能设备,合理整合、配置企业内外资源,更好地满足和引导用户需求。通过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产融结合,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推进智能制造,强化柔性生产。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通过嵌入式的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和通信模块,把设备、产品、原材料、软件联系在一起,使得产品和不同的生产设备能够互联互通并交换命令。未来工厂能够自行优化并控制生产过程。更进一步,除了产品和机器的互联外,“工业4.0”还将在未来实现工厂、消费者、产品、信息数据的互联,最终实现万物互联,从而重构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业4.0”的本质是以万物互联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相关的技术来改变既往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增强柔性化生产,同时将传统工厂关注制造环节向前端的设计环节以及后端的服务环节延伸。自动化和信息化是实现柔性定制个性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根据生产计划,企业将各种生产所需信息提前写入客户端,生产过程中再将相应工序中所需要的相关生产信息读取出来,进行生产操作,从而实现对整个车间工件物流的跟踪和生产过程控制。多种型号产品共线生产的柔性化生产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就启示我们,制造模式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要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自动化装备及生产线应用,实现产品专业化、自动化、柔性流水式批量生产,大幅提升建造质量和效率。

注重标准制定,巩固领先优势。统一的标准是德国“工业4.0”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为了保障“工业4.0”的顺利实现,德国把标准化排在第一位,在“工业4.0”平台下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处理标准化问题,以巩固和提升行业领先优势。“工业4.0”认为,实现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物联网、互联网、服务化的智能连接必然要求一个系统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德国正是通过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技术创新得以迅速扩散,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升。在德国,政府用标准推广先进,淘汰落后;企业用标准取得发展,赢得竞争;消费者用标准保护权益,指引生活。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标准制定方面的沟通协作,鼓励支持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标准国际化方面有更大突破,在国际产能合作和对外援建中推广中国标准,增强在技术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重视教育培养,提高员工能力。培养人才是实施“工业4.0”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德国“工业4.0”本质上是制造业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的智能化生产,这使得生产过程由过去单一、琐碎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的个性化智能生产,对职业技术从业人员的岗位布局、专业结构以及工作能力等多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在传统生产流程中,工业技师负责产品设计方案和质量的审核,对一般技术人员拥有绝对的指挥权,但在实施“工业4.0”之后,工业技师需要更强的协调和领导能力。受此影响,德国技师培训进行了相应变革,重点培养工业技师生产流程优化、新产品研发成本评估、企业人员规划及培训等能力。人才培养团队围绕智能制造趋势,结合自身实践,针对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创新体系,重组学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在交叉融合领域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讨论,注重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和企业商业目标进行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启示我们,借鉴德国企业对新员工培养方面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和水平,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优秀人才团队。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