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云:唐风流韵话唐妆(3)

摘要:《唐风流韵》是著名化装艺术家杨树云集60年影视化装大成的心血之作。本期报告中,杨树云老师以著作《唐风流韵》为切入点,结合自身走上化妆行业并不断刻苦钻研提高技艺的经历,向广大网友介绍了唐妆里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了从一而终、全情投入的职业精神,强调并呼吁大家要共同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贡献。敬请关注。

三、我生平最想完成的两件事

     《唐风流韵》这本书有幸得到了胡松华老师的题字,他说:“有民族的美,才有国家的美,才有世界的美,希望我们能够共同的发掘这种美。”相信爱好读书,热衷传统文化的人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要把这种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事情非常多。

中国人不能把传承的东西忘了,不能把自己的文化主权忘了。英国的斯坦因从我们敦煌的藏经洞里拿走了多少财宝!跟之而来的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探险队,还有俄国的一些人,又从我们的敦煌、从我们祖国各地盗走了多少文物!说到文物的主权问题,前几年我在微博上看了一篇文章,看完当时就火了,韩国人把中国的端午节申遗了,还说李时珍是韩国人,把咱们中国的针灸也申遗了,说孔子也是韩国人,还想把中国的拔河也申遗。于是就有人问了,老干妈他们要不要申遗啊?韩国人是非常喜欢老干妈的。我们花着钱坐着飞机住着宾馆在纽约的大都会看展览,看到咱们中国的壁画一块一块地全部在他们的墙上,他们拿走了中国多少东西?这都是我们的文化主权!如果我们今天坐视不管,这些人还会把多少中国的东西称为他们自己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包含着非常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比如中国古代的梳妆盘发。我们中学时学过对吧?“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另外还有西晋顾恺之画的《女史箴图》,第一部是林鬓梳妆部分,中间有“女为悦己者容”几个字。年轻人不要认为时尚妆是改革开放以后从国外传过来的,实际上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提出了中国的美容理念——女为悦己者容。再来看模特走的猫步,大家也认为是改革开放以后外国模特走出来的,对不起,中国早就有了。《后汉书》中记载,奸臣梁冀的老婆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当时流行高挑眉,这个女人就反其道而行,来了一个八字眉;流行高髻,她就梳堕髻;完了还做了个龋齿,发明了一个狐尾裙,龋齿就是虫牙,黑了呱叽的,狐尾裙穿起来后面像拖着狐狸尾巴一样。另外她还会走一种折腰步,走路时要装出腰肢细得要折断的样子,左右脚踩在两脚间的直线上,这不就是猫步吗?孙寿不就是中国模特步的祖师奶奶吗?她的这种装扮影响到了后世,被后来很多人模仿。

我们看一下汉代。在日本能看到好多叫“汉方”的店铺,卖中药材的,这是因为中医是从汉代开始流传过去的。汉代疆域非常广阔,汉武帝统一中国,一直打到了西伯利亚,相应的人民的生活很富足,出现了不少丰腴肥体的人物。由于太胖了,很多女人都是冬瓜脸,上窄下宽。那些时尚家们认为这样不美啊,要开额去眉,把额头打开,把眉毛刮了重新画,随着妆容的变化,装束也发生了改变,她们的妆直接影响到了隋代和唐代。《簪花仕女图》上的人物都是经过开额去眉的,这种装扮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和衣冠制度,而且影响到了日本和东南亚。他们派了很多遣唐使到中国来,现在叫留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把中国的服装服饰传到了日本。

有一次文代会,《丝路花雨》的演出结束以后,一个记者说里面人物的造型像日本人。错也,是日本人像中国人。日本的很多梳妆习惯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只不过他们保留了这个文化,中国人没有。当时《武媚娘传奇》里使用了不少现在人们认为的日本元素,很多年轻人都搞不清楚了。在这部电视剧还没播的时候,已经有人在网上扒剧中人物的服装、化妆造型。其中有一个专家发表评论说:“日本不是唐代的冰箱,不要排唐代戏都到日本冰箱里去翻”,还说“不要把日本歌舞伎的头饰插在我们则天女皇的头上”!1921年,日本的原田淑人教授发表了一篇《论唐代服饰考》,提到如果要研究日本服装就必须要研究中国汉唐时候的服饰,他这个关系理得非常清。这篇文章是常任侠大师翻译的,我也只有一个复印件。

今天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什么是根,什么是源流,千万不要本末倒置,连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祖先留下来的东西都搞不清楚。日本和韩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正是我们国家欠缺的,希望大家能够呼吁自己身边的朋友,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去尊重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尊重匠人精神。作为匠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这样才能沉下心来,排除尘世间的干扰。

我创作原则的第一条是绝不乱来,从史料中进行挖掘、研究、积累。比如《唐明皇》这部四十集的剧,每一集我们都是在有考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第二,我是做文艺作品的,不是考古学家,所以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考证。王扶林导演拍《红楼梦》的时候来了二百多个红学专家,全都拿着红学的尺子来比照影视剧。最后王导说:“非常感谢红学专家来给我们授课,给我们讲红学的知识,分析里面的人物,但是我不是考古挖掘,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就是给中学生看的普及的《红楼梦》。”所以他第一次跟我谈话就说:“我找你来,咱们就是做一个普及工作,如果我要做文物挖掘考古就不找你了,拍文物就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考证,你不能把唐代的东西做成清代的,那就乱了套了,可是也不能太拘泥于考证。

第三,我们的作品是给今天的人看的,所以要考虑今天的大众审美。我们家是满族,我舅妈结婚的时候我就问她:“您结婚的时候怎么化妆?”她说:“别提了,涂鸭蛋粉,跟刷墙似的,一个大白脸,完了抹两团胭脂,画一个小嘴,拿木炭画两条眉毛,还要把四鬓画得齐齐的。”我问:“好看吗?”她说:“寒碜死了,跟香港鬼片似的。”所以说,如果我真要完全复原中国古人的装扮,现在的人肯定接受不了。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末代皇帝》里老太妃的妆。《末代皇帝》里有个场景,光绪还很小的时候,几个老太妃坐在床上,拿着手柄眼镜看奶妈给小光绪喂奶。其中一个老太妃就说了:“皇上大了,这个奶母就不要了。”她们想控制皇上,就化了一个大白脸,一个小红嘴,行将覆灭的王朝以她们为代表,这个妆就很合适。

在古装剧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拒绝吸收现代的东西。我不是老古板,时尚的东西我都很喜欢,也尝试着把很多时尚画法融入我的妆里来。大家可以看一下83版《红楼梦》里黛玉读西厢时的妆,黛玉的眼皮上微微有一点儿蓝颜色,贾宝玉看着黛玉的时候,眼皮上微微有一点儿银绿色。这是在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演出的时候,剧院的人送我的一点儿东西,回来以后一直在那儿搁着,搞不懂怎么用,直到拍《红楼梦》的时候派上用场了。他们眼皮上的颜色是什么呢?当时是细细的一管管像唇膏一样的东西,也可以推出来,有各种颜色,我拿出来往眼皮上一抹,还挺好看的。大概2000年的时候,中国突然开始流行国外的眼影膏,我才知道自己没抹错,还跟别人开玩笑说,我就是中国用眼影膏的第一人了。现在的小年轻不都爱说自己是第一人吗?什么手推波纹第一人,我就跟他们调侃说我是用眼影膏的第一人。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很多好的东西我们要吸收过来,洋为中用。

我拍的古装片比较多,化妆中的一大内容就是梳头。《红楼梦》里的女性有将近百人,每个人的发型我没有梳一个重样的。刘晓庆版《武则天》里的发型有人做过统计,说我梳了38个发型,后来又有人统计说何止38个,50个都有了。如果没有中国五千年的梳妆文化,我梳不出那么多的花样,可能也只会编两条辫子在头上转两圈插两根筷子。由此可见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现在我开始做的一项申遗工作是点翠工艺。咱们国家是第一个把金银首饰和翠鸟的羽毛结合在一起的,由这种技艺制成的首饰被外国人誉为软色的蓝宝石。这种首饰从唐代开始就有了,甚至在民间有如果没有点翠就不能称其为首饰的说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都不梳古代的头发了,首饰也没地方插了,更别说在头上戴一朵点翠,慢慢地除了戏曲表演以外,这些东西没什么用武之地了;再加上翠鸟已经成为国家一类保护鸟类,制作材料受限,数量就越来越少。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种传统工艺失传,我们可以用羽毛染色或抽丝缎带去代替翠鸟羽毛。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了200多个弟子来传承点翠技艺,有的确实做得非常不错。

第二个就是盘发的申遗。中国的盘发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和才情。把古代绘画、壁画、典籍、笔记小说中与盘发相关的内容都记录下来,把历代戏曲作品、影视作品和其他人的作品中与盘发相关的内容全部整理出来,那么它就成了一门文化。人家让我出一份600字的初步材料,我一下写了好几千字,后来我提纲挈领地缩减了字数。这还只是普查阶段的文件,接下还要往区里报,区里完了再往市里报,市里完了再往国家报。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已经不拍影视剧了,一个是忙申遗的事,一个是年纪大了,都是当爷爷的人了,我就领点儿退休工资,再出来上一点儿课,利用一点儿时间把我的知识告诉大家,这就挺好的。让年轻人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把我刚刚说的点翠和盘发传承下去,这辈子能把这两件事做成,我死而足以。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