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晓辉:重阳节在当代的内涵与意义(2)

摘要: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都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趋吉避邪等主题,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它又被更多的赋予了敬老养老的内涵。重阳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大家对重阳节的意义应该有一些新的认识。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说过,“时间成了由善与恶、恶运与幸运的日子构成的日子格局”。我觉得这个话用在咱们的传统节日上面是很贴切的。通过节日的时间设置,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怎么样来经营、划分自己的时间。

第二,重阳节是中国人主观创造的一个节日。从古到今,中国民间一直有关于重阳节的种种故事和传说。总体来看,这些故事和传说体现了中国人为时间立法的合理性。表面上看,重阳节是一个客观的节日。但实际上,它源于民众的生存体验和时间感受,是一种主观创造。九月阳气衰减,重阳节实际上隐含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人当然是能死的动物,我们有一种忧患意识,重阳节恰恰是在这个节点上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体悟、思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

所以,重阳节是一个唤起人们生命危机感的节日。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对生命和生存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且再度感觉到时间从自己的内心缓缓流过,感觉到时不我待。这样的感受不是让我们去颓废,去消极地对待人生,而是让我们去珍惜生命。所以,重阳节又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

    第三,重阳节是民众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重阳节最初的主要内容是登高避祸,到后来它的内容不断地演变和丰富,就变成了乞求福寿。

在当代,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说祝寿节、老人节。但是不管重阳节怎么发展,它始终贯穿着中国人对生活、对生存的忧虑和操心。

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优美的诗句,让我们看到古人在重阳节的感受。比如,在重阳节这样一个夏冬交界的时机,唐代诗人黄巢就在《不第后赋菊》里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他不仅是感到我花开后百花杀,还感到九九是阳数极盛转衰之点。所以,农历九月九这个日子是有特定含义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那么,他这是伤物还是伤人呢?我觉得与其说在伤物,不如说在忧人。

杜甫曾经在《九日登城》里面说:“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在重阳节这么一个特定日子,在秋天已经到了末尾、冬天即将来临的时令,杜甫从外在的季节变化,感觉到人生的“时令”。所以发出这样的一个感叹。所以,在重阳节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人们格外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易逝。人们相约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这些无非表明了重阳节的悲秋意识,实际上是悲人意识。人们尊老实际上是尊重和爱惜生命本身。所以,我觉得重阳节的欢乐总是透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和惆怅。

那么,登高在重阳节里面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登高才能望远,站得高视野开阔,让人看到更多、更远的地界和东西。所以,我觉得登高这个习俗其实更深的意思是站得高,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更多更远的东西和地界,而且看到了人自身更深更广的生存境界。所以在重阳节的时候,中国人不是关到家里面,闭门自己想什么事,而是走出去,把自己放入外在的世界里。我们登高望远,一花一草惹人怜,水流云渡总关情。也就是说,自然世界里面的各种事物,只有在人的体验里面才有意义,才被赋予了重阳节特有的“表情”,才和我们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的关联。正是因为重阳节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古代文人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的佳句华章。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些佳句华章固然能够表明重阳节和古代文人雅士的关系,但是还不能完全说明它和古代民众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史料传下来,那么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古代民众到底对重阳节是怎么看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