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晓辉:重阳节在当代的内涵与意义(3)

摘要: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都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趋吉避邪等主题,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它又被更多的赋予了敬老养老的内涵。重阳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大家对重阳节的意义应该有一些新的认识。

二、重阳节在当代的处境

前面我对重阳节的三个特点做了一个概述性的铺垫,这些是重阳节的一般特点。那么,这些特点到了当代又会面临怎样的处境呢?

从总体上来看,自近现代以来,重阳节有衰微之势。尤其是21世纪以来,尽管多数民众还要过这个节,但是今天在城市生活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个节日,不光是重阳节,还包括其他一些传统节日,还是有一些淡忘。以我自己的节日体验为例,我曾经在1993年的时候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节日的情结》。我在这篇文章里面说道:“提起笔来写节日,大概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身临节日之中,全身心地投入或沉醉在里头,会有说不完的情愫、言不尽的话题。二是身在节日之外,学究般地追问节日的属性,去旁观节日的事件,倒反而不知何以言说。我偏偏遇到的是后一种情况,我们可以给节日加上很多形容词和修饰语,却很难对它做一个明确的限定。好在关于节日还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人类学家说节日是对文化约束力的一种定期的打破,他们从节日的狂舞欢宴中看到了人类返归自然和本能的欲望,看到了文化的宽容,看到了文明对野蛮的欲擒故纵。社会学家说节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对劳动行为的补偿,他们从节日里看到的是一种延迟的满足,一种紧张过后的松驰。历史学家大概还会把节日看作一种历史现象,对它的来龙去脉做出点点滴滴的勾陈。”

应该承认,当我们开始追问什么是节日的时候,你本身其实就已经和节日保持距离了,就可能不在这个节日里面了。那么,如何提高传统节日的平等参与度和认同度,为传统节日赋予现代的价值内涵,这是问题的关键。我觉得一个基本的内涵就在于变过去的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为现在的义务和权利并重,让以往的不对等关系和不平等关系,逐渐向现在和未来的对等关系和平等关系过渡。

那么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在当代遇到了这种处境,我们怎么来看?我觉得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一方面的原因,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会对重阳节的过法产生影响。因为过去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季节的依赖和感受是很直接的,而现在城市里对季节的感受,相对来说比农耕社会要弱一些。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对重阳节的过法以及对节日的重视程度,也会和原来农耕时代对节日的依赖程度和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其实,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的时间体验发生了变化,我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是两种时间体验的冲突和矛盾。就是说相比而言,传统节日的时间,是和我们的经验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就是和我们体验的内容、价值是紧密相关的。但是现在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以后,我们遭遇的实际上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现代性的时间。现代性的时间是什么样的时间呢?简单地说,它是一种脱离了人的经验的抽象的线性的时间,或者叫机械量度的时间。比如过去我们在农村,日上几竿的时候就该下地了,还剩几竿的时候就该收工了。包括我刚才提到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时令都和季节、自然的运转有关。《论语》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从外在的物象上,我们能看到时间的流逝。所以我们经常把时间的流逝比作流水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