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

摘要: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其推进重点主要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大方面。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

(一)资源节约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措施

为什么要节约资源?我们今天所消耗的能源并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从我们的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古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需求往往是无限的。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消息,2018年8月1日人类已经用完2018年度可再生资源总量。因此,我们应该节约能源、资源、土地、水等一切可以节约的资源。当然,节约是有层次的。原来解放以后是没有东西用,讲究省着用;现在东西有了,我们还不能浪费。未来,我们还会提出“四倍跃进”,用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做资源集约,实际上是考虑怎样做到事半功倍实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节约,考虑要不要做;第二个层次是减少生产过程,优化生产工艺;第三个层次是把合适的材料用到合适的地方。

我们对节能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联合国强调,节能是“第一能源”。当前,我国节能的重点领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等方面。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指导方针。节约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是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荀子·天论》中就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的判断。这是我们关于节约很早就有的说法。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因此,节约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理念,也是具体做法,要体现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新时代的工业节能与推进重点是什么?节能工作推进重点在两头。一是方向性问题。首先是思路决定出路。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单项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并不大,有些还是国际领先的,但是综合能效还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进行系统优化是我们一个大的方向。其次,对能源分级、分质高效利用。像供暖,就要充分考虑人适宜的生存工作环境,温度到底多高合适。二是加强管理。一些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通过监测、优化等使能源效率得到迅速提高。

怎样实现建筑领域的绿色发展?在土地利用方面,要符合生态功能区规划,依山傍水;在建筑楼宇方面,要有绿色建筑与东方特色;在建筑材料方面,要综合利用,增强责任制;在生活环境方面,要天蓝地绿水清、宁静和谐美丽。同时,住宅、办公楼的环境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一是温度适宜,可以通过供暖、空调供热来解决问题;二是湿度适宜,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除湿解决问题;三是亮度适宜,可以通过照明调节解决问题;四是气流,要通风;五是安静条件,要降低噪声。这是未来建筑物升级的方向。

(二)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变废为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格林美武汉分公司时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也非常关注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实际上,循环经济一端是废物,另一端也是资源。也有人说,有时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资源综合利用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比如,印染、纺织等排下来的水是脏的,但这些废水又包含木质素和纤维素。那么,如何把它们提取出来变成资源,这个过程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原理是物质代谢、过程耦合、要素共享,具体表现形式是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科学原理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从产业链角度看,上游废物变下游原料;从空间角度看,可以形成废物交换俱乐部,当然不同行业间也有不同表述,比如能源、化工、供热、环境可以一体化;从园区布局看,便于废物交换和资源共享。也就是说,物质可以循环、资源可以共享、服务可以循环,这是循环经济的三种类型。比如,废弃纺织品经过加工还可以再做成纺织品,这是物质层面的循环。比如稻田里养鸭、养鱼,这个在国内很常见,这属于资源共享型。再比如,复印机复印材料,这是产品在重复使用,是一种服务的循环。

(三)环境保护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是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分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从人们的直观感受来说,就是天在变蓝、水在变清、地在变绿、环境更宜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比如,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9月3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出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这些规划、意见、行动方案都给当前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了重点。

下面我们讲污染防治攻坚战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是对雾霾的防治。雾霾天气的形成包括三方面原因:地势问题,比如洼地;气象条件,比如降水少、风速小、地表湿度高、逆温层存在;污染物排放超过大气稀释容量。这三个条件碰到一起,就会形成雾霾天气。雾霾防治的重点地区是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减少企业排放;大力推进散煤治理,整合不同热源,进行智能化管理;调整货车运输结构;强化国土绿化;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

从运输结构调整来看,一是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包括从以公路运输为主调整为以铁路运输为主、大力发展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二是加快车船结构升级,包括大力淘汰老旧车辆、推进船舶更新升级;三是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四是强化移动原料污染防治,包括非道路运输机械船舶污染防治和推动靠港船舶、飞机使用岸电。通过能源结构调整、运输方式调整,改变运输产生的污染问题。

第二,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具体来看要解决五大问题:一是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二是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三是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四是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五是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黑臭水体问题。黑臭水体怎么治理?可以采取生态方式、水处理厂以及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方式治理,当然,最好的还是采用膜技术治理。但是,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排放的污水与地表水水质标准不一样。因此,生态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小的地区,水处理厂排出来的水必须提高标准,很多地方对此已经提出了要求,比如一些水源地上游的水处理厂排放出来的水必须提标。当然,还要考虑相互协调的问题,要对供水、排水、水处理以及中水利用等协调考虑。现在还有一些大城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让降下来的水渗到地下。

第三,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解决土壤污染,核心是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为什么重金属污染特别重要呢?比如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里有一项就是日本的“痛痛病事件”。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最后得了“痛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所以说,水、空气中的很多污染物最后会落到土地上,成为土壤的污染源。因此,净土保卫战提出了以下重点内容:一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比如移土、用化学办法改良、用生物办法种草等;二是强化固体废物的处理,特别是对有毒有害废物的处理;三是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四是“无废城市”建设,做好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城市垃圾的处理。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