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

【2019-11】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启示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11-0062-03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时指出,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示范和经验,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沃土,极具理论价值。成功实践的理论价值,在于概括抽象出新的理论范畴,揭示其背后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通过深入分析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的新概念,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给我们的理论启示。

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的理论新概括

所谓地缘经济,就是依地理缘由形成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格局,是地理与经济的结合。有学者使用过地缘经济的概念,甚至探索了地缘经济学,但其主要内容基本是地缘政治学的延伸,关注的只是国家之间的地缘经济。这里研究的主要是国内的地缘经济,当然作为一般概念,在理论上也不排除跨国界的地缘经济。地缘,即地理缘由。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依赖于特定的地理因素,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水文气候、人文历史等。因此,任何经济都不可能离开地缘,地缘经济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地理缘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

以地缘视角考察人类的经济活动时,可以发现地缘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其一,不同的地理缘由产生不同的经济形态。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农林牧副渔不同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地理缘由,并由此形成了海洋经济、草原经济、山区经济、平原经济等不同的经济形态。其二,相同的地理缘由形成共同的经济联系。同一个地理缘由会形成相似的经济,而人类的分工和交换的生成和发展又会依地理缘由建立起经济联系。因此,市场经济是地缘经济形成的基本条件。产业链的最初形成,也是基于相关的地理缘由。其三,人类的发明创造、科技进步、工程开发和管理方式的革命会改变原有的地理条件,形成新的地理缘由。如运河的开凿、铁路公路的修建、航线的开通、现代信息网络的形成等都会改变和扩展地缘经济的边界。其四,地缘经济随着历史的演化,呈现规模不同、品质各异的多彩特征,不断出现新的组合、创造新的形态。

所谓地缘文化,就是依地理缘由形成的文化格局,包括受地理缘由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如大陆文化、海岛文化、平原文化、草原文化、水乡文化和山地文化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文化是社会人之间的交往产物。社会人离不开社会实践,文化存在于不同范围的社会人在与自然界发生物质变换过程中,存在于共同行为所结成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理缘由,其派生出的文化也必然带有地理缘由的色彩。或者说,地缘文化是附着于地缘经济的,始终与地缘经济相伴而行。不同的地理缘由产生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相同的地理缘由形成共同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融。地缘经济决定地缘文化,同时地缘文化又对地缘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或巩固强化、或演化变革。当然,也会对地缘经济带来隔绝和羁绊等负面影响。

地缘经济的形成基础和潜能释放

地缘经济的形成基础在于由地缘而生成的人缘,实现人缘与地缘的有机统一。人类经济活动的结缘来自社会分工与市场交换,分工产生新的生产力,交换提升比较收益,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而分工与交换首先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成的。经济一词本身就有成本低、收益大的含义,就近便捷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相反,舍近求远则是经济行为之大忌。因此,市场是地缘经济形成的最基本条件。

地缘经济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自主决策的微观市场主体和彼此紧密相连的地缘利益总体。就市场主体来说,充分的自主决策是分工和交换产生的基础;就地缘利益总体来说,生产与消费、就业与收入、资源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上游与下游产业链接的经济联系是经济缘分。这种经济缘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形成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平衡。

地缘经济形成的内在动力是利益联盟或利益共同体带来的超越个别市场主体的更大利益和整体利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地缘经济的潜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还不是现实。这种巨大的潜在利益并不是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自觉认识到的。即使个别企业家以更宽广的眼界认识到这种潜在利益,要取得相关方面的共识,也要奔走呼号、多方协商谈判,但真正实现结盟、形成地缘利益共同体也绝非易事。在这方面,政府的自觉比市场的自发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如何释放地缘经济的巨大潜能?其基本路径就是结缘。所谓结缘就是破除障碍,畅通交往,建立联系。有些地方虽然地相近,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一旦结缘,就可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作为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正是为“结缘”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事实证明,无数“断头路”的消除,极大释放了地缘经济的潜能。结缘,是地缘经济形成的基本路径。在结缘上,比物质条件更为深刻的是地缘文化。

发现和释放地缘经济的潜能以及消除地缘经济形成的障碍,都离不开对地缘文化的科学认知和有效把握。地缘经济潜能的发现是其释放的前提,而对地缘经济潜能的认知是地缘文化的初始形态。地缘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文化从认知、认可到认同、共鸣的一般规律。地缘文化首先表现在地缘经济的认知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思想,从全国最早的区域协作组织到21世纪初列入政府规划的首都经济圈,政府和学界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地缘文化对地缘经济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制度文化。计划经济形成的块块经济虽然有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却缺少了交换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尽管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但中国的区域经济是行政区划下的区域经济。行政区划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背景,要跨行政区划消除分割,却又要在行政区划的限制下行事,这就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矛盾和制度文化。其二,是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行政区划下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各自封闭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各干各的,就是地缘文化难以适应地缘经济形成的典型。京津冀未能形成统一的地缘文化,严重阻碍着三地的协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缺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景的认知。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后,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的新理念。这一认知,主要是着眼于解决好北京的发展问题,是对地缘文化的创新。北京要解决发展难题,必须跳出北京,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带动解决三地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这得到三地的广泛认可和快速认同。事实证明,地缘经济的形成,需要高层统筹指导。新的地缘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地缘经济产生决定性作用,释放出地缘经济巨大的潜能。

以先进地缘文化引领现代地缘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要探索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之路。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实践看,其理论价值在于:以先进地缘文化引领现代地缘经济,为国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先行探索后的学理支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了地缘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地缘经济存在着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升级演进的规律。初级形态的地缘经济只是原始的自然经济联系,随着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演进,地缘经济的品质不断向高级形态演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间形式是地缘经济的现代形态。京津冀协同发展构造了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和“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城市群骨架,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发中小城镇的经济活力,这恰恰是现代地缘经济的标志和特征。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先进的地缘文化为指引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前,“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是落后的地缘文化,实施中所形成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理念是先进的地缘文化。其文化先进性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高端统筹、互通信息、规划协调、消除羁绊、团结协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在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上,形成以先进地缘文化引领现代地缘经济的态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党领导一切的制度优势,不但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能够在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下,统一认识、形成认同,克服任何困难、消除一切羁绊,统领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的内在融合。其次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缘经济,可以通过大分工、大协作释放区域优势和优势区域的潜在生产力,使各个区域经济尽展各自风采,同时成就国家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的大业。

[参考文献]

[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文魁,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