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竹立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共13个方面。对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在改革的“下半场”着力推进四个体系的现代化。这四个体系的现代化,同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化解改革进程中的风险和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一)权力体系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就表现为权力体系的现代化。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权力体系。权力体系的现代化有三个标准:廉洁、廉价、有效。只有政府达到了廉洁、廉价、有效的标准,我们的治理能力才能随之提升。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廉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反腐败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从2019年上半年的腐败案件来看,我们的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过去几年,我们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还必须在具体方面通过法律法规,把对权力的约束和限制落到实处,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其次,我们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权力体系。任何现代化的权力体系,其权力运行的成立都是比较低的,是能够节省公共资源并使公共资源大量用于民生的,而不是成为多余的行政成本。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改革的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公消费”方面的改革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权力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要本着降低成本、节约公共资源、使公共资源用于民生的原则,下功夫进行一些制度的建设和改进。

最后,我们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也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过去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比如简政放权改革、放管服改革等。我们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治理能力、下放权力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仍将是改革的“下半场”的中心。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们就必须继续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下大力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的贡献。

(二)民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必须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和基础。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这就需要保障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首先,我们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领域充分发挥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使民主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以及开咨询会、座谈会、研讨会,再包括各部委建立专家库等。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要在民主制度的建设方面下大决心,进一步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发挥人民群众的才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使重大公共政策能够得到正确的制定和执行。

其次,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也就是说,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度,使我们能够选好人、用好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进行民主测评等,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再次,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制度。财政是政府工作的发动机,公共财政用在什么地方、如何用、通过什么方式用……都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通过民主的办法来进行公共财政预算,形成有效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公共财政的使用。在把钱花在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地方这一方面,我们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020年到2035年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完善期。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法治国家建设。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法治化,现代化程度和法治化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我们要建立一个人人参与、人人负责、权利义务清晰的社会。

从治理角度来看,目前为止,人类文明发明了三套国家治理体系:一是宗教体系,其最高目标是至善、最高的善;二是道德规范体系,即以德治国,也是中国传统的治理体系,强调良心是人性的核心,要充分激发人的良心和道德,学习道德典范、模范;三是法律政策体系,其特点是强制,最高目标是秩序,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最根本治理方式。

我们国家的国情和治理方式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因此,在改革的“下半场”,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既要推进法治建设,还要进一步研究道德规范方面的现代社会特征,引导人民群众学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所以说,依法治国是我们改革的“下半场”在制度建设方面要着力推进的一项基本制度。只有实现了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

(四)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

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也是我们改革的“下半场”的中心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从方方面面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真正把民生放在制度建设的中心位置。

第一,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的形成,跟教育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完善教育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群众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考试毛入学率接近50%。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全球化国际化的深入,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第二,我们要在人民群众的健康方面加大力度。要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我们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共医疗与健康服务体系。这是我们的政府必须花大力气完成的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第三,我们要进一步抓就业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的就业制度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随着我们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将会从生产型、加工型、资源型转变为技术型、环保型、服务型、休闲型。因此,未来中国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在服务业和休闲业两大领域。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必须要继续保证并扩大这两大领域的就业,通过制度建设使就业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第四,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社会保障工作将是改革的“下半场”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加大了力度,比如扶贫制度改革、养老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然而,我们要想建成一个人人满意、人人幸福的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空间还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仍面临着艰巨的制度建设任务。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的13个方面的制度优势发挥出来,是我们必须要落实的。可以说,落实的关键就是实现权力体系、民主治理体系、依法治国、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