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文化自信与经典阅读(4)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所以文化自信是当前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期报告中,任大援老师从对文化自信的四点认识谈起,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现象、古代的经和经学、经学的发展和演变、“四书”的意义这四个方面,为我们深入解读了经典的阅读问题。

但是在先秦早期,“经”并不是儒家所独有。在其他诸子中,比如墨子、管子也有叫“经”的篇名,比如《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但是在汉代以后,“经”就为儒家所独有了。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叫作经学。

经学的确立   

 经学是怎么产生的?经学是儒家所特有的概念,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一个表现。所以经学的产生有一系列的过程。

首先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有500多年的时间。百家争鸣的特点是什么?各种学说纷纷涌现,都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而在秦始皇时期发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叫“焚书坑儒”。他就不允许各家各派再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秦始皇的时代叫“以吏为师”,“吏”就是官吏的“吏”。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一种人员,叫博士,也叫博士官,是给各诸侯国王提建议的人。秦始皇的时代仍然有。博士官经常对秦始皇提出批评,批评最多的一件事是什么?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这遭到了儒生的批评。秦始皇对这点非常不满。有一天,他找到一个借口,把这些又提批评建议的儒生全部杀掉了,同时下令把天下所有的书全部烧掉,“以吏为师”,于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情况荡然无存。这在历史上叫“焚书坑儒”事件。当然,秦始皇统治的时间很短,十四五年的时间秦朝就灭亡了。

接下来的汉代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汉初的时候,天下人无书可读。这样的形势也恰恰符合汉初统治者的思想。汉初统治者的思想叫作“与民休息”。“与民休息”是什么?就是用轻徭薄赋的方法让老百姓再恢复种田,过比较自由的生活。所以汉初的统治者推行“黄老”无为之术,与民休息,让老百姓恢复生产,轻徭薄赋,老百姓也比较自由。但是唯一的缺点是基本上没书可看。

汉代的学校叫太学,是国家办的学校。太学里的老师是博士官来担任。所以太学里的老师就根据自己的记忆,把先秦儒家的书再教给学生。然后学生通过记录的方法,把先秦儒家的著作慢慢地恢复。也可以说,汉初在国家的大学里恢复了儒家的思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老师讲学、学生记录,学生在竹简中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一个一个竹简,所以叫“汉简”。后来用这种方法保留的儒家著作就叫作“经今文”。儒家后来叫“经”,它是用汉初通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汉隶是汉代的通行文字,用它抄写的儒家经书就叫作“经今文”,也叫作“今文经”。

所以在汉代太学里,开始把儒家著作恢复起来,通过博士官(汉代太学的老师)给太学生讲课,学生记录下来,后来在汉武帝的时候发展出“五经博士”。

除了老师讲学这种方法,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秦始皇下达“焚书令”以后,有些书籍被民间偷偷地保留了下来,比如《尚书》。秦始皇的时代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统一文字,叫作“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书同文,就是整理统一的文字,叫小篆。但是小篆非常难认,所以汉代人不用小篆写字,而是用汉隶写字。因此,在汉初发现的先秦儒家典籍,比如《尚书》,只有少数人认识。所以皇帝就派人到发现者的家里,由发现者口述、官员抄写的方法来恢复典籍。

在汉代,儒家的书在文字形式上有两种,一个是“经今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抄写而成的;还有一个叫“经古文”,就是保留先秦文字的原模原样。读法有点别扭,所以今天很多人叫“今文经”“古文经”,也没有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