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文化自信与经典阅读(9)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所以文化自信是当前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期报告中,任大援老师从对文化自信的四点认识谈起,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现象、古代的经和经学、经学的发展和演变、“四书”的意义这四个方面,为我们深入解读了经典的阅读问题。

所以,唐代人开始思考:能不能找到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把它精炼化,让老百姓都比较容易掌握?当然,唐代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有一些历史因缘。什么历史原因?一是经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同时也越来越繁琐,因此它内在的发展需要简化、精炼化。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开始只在少数百姓中流传。汉亡以后,魏晋南北朝混乱时期,佛教得到广泛流传。唐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所以玄奘(唐僧)还到西天去取经,了解它的真义。在唐代的时候,佛教就对儒家的正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唐代皇帝非常信佛,不仅如此,唐代皇室还尊奉法门寺佛祖舍利为“护国真身舍利”,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为佛骨迎送供奉,这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反对。

有一个儒家知识分子,叫韩愈,他就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叫作《谏迎佛骨表》。但是宪宗不买账,所以韩愈就被贬走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但是韩愈的《谏迎佛骨表》表现了儒家知识分子想争回儒家正统地位的思想。所以韩愈就想,我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把儒家的正统地位恢复过来?他写了一篇文章,这是《韩愈集》里面很有名的一篇文章,叫作《原道》。他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什么叫仁,什么叫义,什么叫道,什么叫德,都写了,还有你读什么书,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东西等等,他把整个儒家思想都加以描述,在文献上、在理论上总结儒家思想。

另外,韩愈还做了一件事,他企图把儒家思想的核心找出来。他把《大学》《中庸》拿出来加以表征。他认为《大学》《中庸》很重要,读这两篇就等于把儒家思想把握了。然而韩愈做这件事并没有做彻底,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得到知识分子的响应。

到南宋,中国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就把《论语》《孟子》从宋代的“十三经”体系又拿出来,然后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种书放在一起,叫作“四书”。同时朱熹用毕生精力注解了“四书”。他认为如果让天下百姓读这四部书,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儒家思想,而且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所以朱熹在“四书”上下了特别大的工夫,把儒家的经典简化为四部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以“四书”在封建社会后半段的地位变得特别重要,因为“四书”集中的代表了儒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

从韩愈到朱熹,他们做的简化工作不是简单化,而是精炼化,给后人学习儒家经典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直到今天,你要学习儒家经典,我不建议你上来就读“十三经”,也不是上来就读“五经”,而是先读“四书”。所以,“四书”的出现给天下的百姓提供了一个学习儒家思想的方便之门。当然,朱熹的《四书集注》也把他自己的理学思想渗透到了其中。

所以,这也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中国古代的经学发展在形式上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孔子整理了“六经”,然后变成“五经”,发展成“十三经”,是越来越丰富的。所以我们要真正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认真地读“十三经”,读各种注本。但是对于初学者,对于青年人,先读“四书”。所以“五经”到“十三经”是一条道路。“五经”到“四书”又是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是一个简化的道路,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了方便。

所以,我们讲文化自信,首先要读古代的书,要阅读经典,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建议大家看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作为入门。今天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经”的内容做了一个概括说明。 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说明,为大家学习儒家思想储备基础性的知识。真正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我们下功夫一部一部地读。

我今天就讲到这儿,希望大家认真读书、认真学习,坚定文化自信,把我们的文化建设搞得更好。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