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遍地开花”

让人才“遍地开花”

近年来,人才工作在经历了一轮轮“城市争夺战”后,进入阵痛期。政府干预过多束缚人才手脚,评价体系不健全打击人才积极性,基层人才引得进、留不住、用不好等一系列问题频频显现,影响了人才创新活力迸发和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推动人才工作从只注重“招”,向更注重“留”、更偏重“用”、更侧重“评”转变,成为实现人才“遍地开花”的关键之举。

要科学播种,深耕“人才引进田”。不同的土壤适宜种不同的花,需要种花人精挑细选。就如同千军万马中挑选人才,最需要“伯乐”根据实际需要,擦亮眼睛、找准方向。但长期以来,各地在人才引进中经常犯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的错误,招引人才过度关注头衔、名号,哪个响亮引进哪个,哪个能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引进哪个。由此,导致引进人才“人不对路”,人才空有一身武器,却无用武之地,难以产生实际效益,最终“人走茶凉”,引才成果“昙花一现”。引进人才是途径,用好人才是目的,名称头衔不重要,适不适合最重要。要坚持量体裁衣,依据不同地方的不同需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贴合地方发展需求的引才政策,配套完善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平台,努力引合适的人才、用适合的人才,确保人才引进一个、使用一个、发挥作用一个。要发挥企业作为引才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落实政策激励、加大奖金奖补等措施,以政府“无形之手”调动市场“有形之手”,增强人才工作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提高人才开发、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要拔除杂草,种好“人才使用地”。杂草不利于花苗的成长,必须尽快拔除才能有效防止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在人才工作上,简单套用管干部的方法管人才,制造职称、身份、编制等体制机制壁垒,形成科研项目层层审批、政府管大又管小的管理障碍,日渐牵制并消耗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发挥。“一着活,满盘赢。”找准了制约人才活力迸发的症结,对症下药即能药到病除。要主动为人才松绑,在人才管理模式上去行政化,尊重人才自身成长规律,打破编制限制,推行柔性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主观能动性,让人才在有益的环境中充分迸发创新活力。要积极为人才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一次办好”要求,简化项目审批、报备等环节,赋予人才科研创新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放开手脚、自由探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

要高效施肥,收好“人才新成果”。高效施肥是促进花苗快速成长的关键。对于人才工作而言,创新就是最好的肥料。但,探路“深水区”、勇闯“无人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而且相当一部分创新成果,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艰辛探索、反复试错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要旗帜鲜明地为勇于探索创新的人才鼓劲,为持续不懈创造的人才担当,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敢闯敢试、大刀阔斧、真抓实干、受到挫折甚至发生失误的人才,坚决予以鼓励和保护,使他们增添改革创新的底气,激发继续前进的动力。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尊重创新创造规律,既要推动人才创新创造成果快速转化,为推动发展提供及时、有效强劲助力,又要给予人才“板凳坐得十年冷”“数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让人才心无旁骛、集中精力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要健全完善创新创造信用体系,提高失信成本,形成守信者共同维护、失信者联合惩戒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创新创造环境。(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206/1069321.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委组织部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