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万丈平地起 幸福不忘毛主席

高楼万丈平地起 幸福不忘毛主席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6周年

摘要: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为建党、建军、建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就是要大力学习发扬毛泽东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大力学习发扬毛泽东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大力学习发扬毛泽东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对毛泽东的热爱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的动力。

学习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取得胜利的传家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不断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几代人的命运。今天,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576136565623

吃水不忘挖井人,心中怀念毛泽东。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天,我们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没有他们的奉献和付出,就没有这40多年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我们更要感谢毛泽东同志,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站起来”的大救星,也是推进70年巨变让人民“富起来”的奠基人,没有他的牺牲与奋斗,没有建国前28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必将失去根基,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无从谈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壮丽事业。新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压茬建设的结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两个不能否定”,深得党心民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清晰坚定的历史发展观。

毛泽东领导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强国富民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这样的实践探索囊括了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运行系统,具体落实到了调整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尽管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曾出现过重大失误和挫折,但是毛泽东同志强国富民的雄心壮志始终如一,从而不断修正错误,巩固了统一、和平、团结、奋进、清廉的国家发展基础和共产主义信念,为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这才是对毛泽东最好的怀念。

毛泽东领导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强国富民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仅用3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初步改善,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事实上,1952—197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到1978年中国GDP总规模排在全球第14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按不变价格计算,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按照经济史学家安·麦迪森的数据估算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世界为4.6%,亚洲为5.8%,非洲为4.3%,拉美为5.3%,西欧为4.4%。可见,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经济增长领先于当时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创造了既无外债也无内债的财政红利,这为国家在1978年后连续涨工资以及实施各项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这几十年,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升。1953年全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为202亿元,1978年上升为1113亿元,是1953年的5.5倍。一个由铁路、公路、内河组成的交通网已经形成。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客运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等衡量交通能力的指标,1978年比1952年增长了2-13倍。修建水库总库容4200亿立方米、人工河渠总长300多万公里、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这些成为改革开放后的坚强物质保障。

毛泽东领导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强国富民农业基础新中国开始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建国初期,中国农民几乎全部是手工劳作、靠天吃饭,几乎没有农业机械、化肥和电力,而到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包产到户之前,我国现代农业需要的化肥、水利、机械化和良种都已经得到显著改善。国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完整的水利设施、化肥产能和优良种子,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用拖拉机、排灌机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增加,耕作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全国人民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义务劳动修建的86000座水库及其配套灌渠,化肥生产线的引进,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实现了旱涝保收。我国各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是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在世界排行中,粮食产量跃居第二位,棉花产量跃居第三位,棉纱产量跃居第一位。1952年牲畜总头数已恢复到解放前最高水平,达到2.28亿头;1978年牲畜存栏数增至56511.9万头。农业是基础,民以食为先,家中有粮,心里不慌。这样,国家才能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开放。

毛泽东领导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强国富民工业基础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成立的。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排在世界工业国家的后面。但是,仅用了二十几年时间,我国就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全球第六大工业体系,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始于1953年的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其中心任务是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建设。5年内,工业建设投资总额248.5亿元,占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额的58.2%。在工业基础建设投资中,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88.8%,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11.2%,彰显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52-1980年,工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从21%上升到48%,工业结构从以纺织、食品加工等小规模轻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各种工业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并大大超过了其他各国的增长速度。到1978年中国钢产量超过了英、法、意,成为继美、苏、日之后的第四大钢铁生产国;石油由过去有名的“贫油大国”成为基本上自给的世界第八产油大国;原煤产量跃居第三位;发电量跃居第七位。同1952年相比,1978年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化纤、化肥、原油等对于解决吃饭和穿衣问题发挥关键作用的产品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钢材、水泥、硫酸、化肥等主要工业产品年增长率均达到10%以上。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项目,如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万吨级远洋货轮及5万吨级远洋油轮、10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三门峡等水利工程都是在那时问世的。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了,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距离,为我国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一旦对外开放,就能快速对接国际,能够获得广泛的国际市场。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