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王英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红船初心到民族复兴(8)

二、乘风破浪,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党的使命和目标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回过头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救国、兴国、强国政治路线一直都贯穿着“民族复兴”这样一条主线。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初心和使命,一直都一以贯之。为什么?这还得从我们党的根本大法《党章》说起。

《党章》中写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那我们自然得为人民谋幸福。后半句是“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我们要为民族谋复兴。在第一部分我们谈了为人民谋幸福的问题,那么在第二大部分,我们就聚焦复兴使命,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出发,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为什么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提法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提法并不是一直都有的,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此前一直沿用的说法是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提出的“振兴中华”。那么为什么党的十三大要把“振兴”调整为“复兴”?因为“复兴”的表述比“振兴”更为准确,更加符合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实际。我们中国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伟大文明,曾长期走在世界历史的前列。只不过近代鸦片战争之后,我们有一些落伍了。“复兴”的提法意味着我们中国应该恢复到曾经的历史影响和国际地位上去,不止要满足于本国本民族的振兴,还要像汉唐时候那样对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他上任后的第一个重大思想,他用“中国梦”三个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表达。这三个字将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昨天的苦难,今天的奋斗,明天的美好串联在一起,作为一个最大公约数,深入人心。

追根溯源,孙中山先生在提出“振兴中华”时并没有提出什么长期规划。一百多年前,在一本叫《建国方略》的书中,孙中山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描绘了这样的一个愿景:要修建一个十六万公里的铁路、一百六十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个世界级大港,要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要发展电影事业......以上这些就是孙中山当时设想的,已经发奋为雄的中国要达到的指标。百年之后,这个蓝图早就已经实现,事实上,中华民族如今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孙中山当年的预想。

我们可以来对比一下孙中山提出的这个比较宏观的指标和新时代微观角度下,即现在中国每分钟能完成多少事。比如复兴号一分钟能跑5833米,扫码支付平均每分钟有3.79亿。其实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对于我们民族的历史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稍一思考大家就会发现,正是我们党九十八年的奋斗历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整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孙中山毕生奋斗,期盼着中国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顶安稳的国家,希望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幸福的人民。今天我们告慰孙中山先生,不仅要振兴中华,更要复兴中华,重新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曾说,中国执政者有一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人民提出一个能够看得到的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他把这一点看作是国家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希望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这就是我们的愿景和方向。有志者,事竟成,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确实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一句,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和能力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什么时候实现中国梦?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简单梳理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共是七十年。前两步各有十年:第一步是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对后五十年的一个大概设想,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具体的规划和安排没有细说。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任政期间对后五十年进行了细化,新增了两步,也被称为“新三步走”战略。前两步还是十年,到2010年,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到2020年,当时我们说的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请大家注意,那时候说的是“建设”,而党的十九大的提法是“建成”,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彰显了我们国家不同凡响的发展成绩。第三步是从2020年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看这一时期对2020年到2050年这三十年的规划还是比较宏观的,没有像前面两步一样以十年为一个节点制定阶段性的发展小目标。这个任务现在就交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是把前面宏观规划的三十年进行细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把十年提高十五年,到2035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要把目标提高,由原先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讲到这里,我们的中国梦什么时候能实现,民族什么时候能复兴,看得好像还不是很清楚,这里我们得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直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国梦划上了等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点非常明确,就是在本世纪中叶之前。换言之,2050年之前,咱们的中国梦势必得以实现。

面对美好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眼光提醒我们,虽然前景光明,但挑战也相当严峻。“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涉及到“四个伟大”,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无论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还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学习,其重点都是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那么聚焦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应该怎样去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呢?这也是我们在微观层面上要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

立足实践,如何助力中国梦?

借用红船初心来找寻答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拓创新把初心转化为使命担当,为国家负责。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换句话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伙的日子才会过得好。所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看客,都是不可或缺的追梦人。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历史的道路,不会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我们每个人传承长征精神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只有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一份使命,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才能为实现祖国的强大贡献出一份力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们的民族走向复兴的未来。

2.薪火相传把初心转化为奋进的力量对党忠诚。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其实不忘初心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忘信念。“不忘”的前提是“相信”的“信”。如果不相信,没有信念,那么不忘就无从谈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从何而来?列宁说:“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因此新时代要求每一名党员要加强学习,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只有真正认清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明确了我们中国道路的来路、过程和前景,我们才能在理论上更清楚,政治上更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伟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不只是一种精神、一种导向,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它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具体化。要将其转化为不断向前的奋斗精神和驱动力,落实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

3.继往开来把这份初心转化为奉献的精神,为民造福。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从铁路运输方面来说,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运能不足、没办法满足运输的需求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运输供给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增长,对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期待就越迫切,越希望从走得了变成走得好,从苦在囧途变成乐在途中。人民满意就是铁路发展的标尺。从这点看,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出行和运输体验,就是铁路人的奋斗目标了。

人民铁路为人民,这是铁路人的初心。这份初心鞭策着我们在过去完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性变革,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历史性成就。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当下,着眼未来,立足本职,为民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的时曾经发表过一段非常精彩的一段讲话。在讲话中,他引用了庄子的一句名言,叫“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作始”就是开始的时候。“简”是很少、简略。“将毕”是快要结束的时候。“巨”是巨大、伟大。连起来就是说,一些有生命力的事业,尽管在初创之时显得微不足道,但到了即将完成的时候,一定会发展到非常巨大。从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到世界上第一大党,从嘉兴南湖上一艘小小的红船到如今承载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巨轮,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正是一个由简到巨的生动写照。希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能够成为我们每一名党员的诺言和担当。

以上就是这些节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